就好像在张俊义看来,屈原的作品风格始终如一,根本没有创作分期之说,这透露出诗人内在心灵的始终生活在痛苦地狱里。
战国时期,人类的心灵,儒释道的精神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
如果屈原能够接受儒释道思想的调和,不至于走上极端,投河自尽。屈原在诗歌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屈原的美学意味,对于生命的归宿与终极抚慰是远远比不上陶渊明和苏轼等人的。这与时代,精神史发展等局限是密不可分的。毕竟屈原的时代,没有平淡这种说法,没有学术文学的积累,没有后世魏晋风流对于人性的解放。
精神文明积累到宋代,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回答。是要追求一种平淡之美。
张俊义至今都还记得在前世看了一本书,至今难以忘记书中描写的悲惨情景,隐约感受到了国人的心灵蜕变。
书的名字叫《1901》,是王树增非虚构华夏近代历史系列之一。
它讲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还有国人在那段纷乱岁月里的心路历程。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国人唯我独尊,视世界为“蛮夷”,对“蛮夷”知之甚少且不屑一顾。当英伦人用舰炮轰开华夏的国门的时候,国人无奈接受了“蛮夷”的见面礼。
距今一百多年,大清帝国的命运掌握在老佛爷慈禧手中,老佛爷企图依靠义和团的“神勇”打败“蛮夷”,出口恶气。岂料宣战不久,“蛮夷”就轻易侵占了帝国都城。国破家何在?国人的心灵迷失在老佛爷逃出京城的茫茫风尘中,国人因此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剧烈、最深刻的心灵蜕变。
这种蜕变因华夏民族的奇耻大辱而痛楚,又因大清帝国的摇摇欲坠而艰难。一个古老而巨大的帝国如此不堪一击,几乎在一夜之间摧毁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自以为是”。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国人:“蛮夷”不可小觑,落后就要挨打。
悲惨惨的帝都告诉国人:战争不是儿戏,必须知己知彼。
面对国家灾难,国人痛定思痛,心灵蜕变,师夷制夷,发愤图强。终于十年磨一剑,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面对国家灾难,国人不忘国耻,前赴后继,振兴华夏,走向复兴。历经一个世纪的奋斗,建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对国人而言,心灵蜕变并非易事,往往需要我们走进历史,读懂苦难,才能探寻缘由。
对张俊义个人而言,心灵蜕变比生老病死更加艰难,就像唐僧西天取经所走过的《玄奘之路》,必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如愿。
“女人因为优秀而孤独,而男人因为孤独而优秀。”张俊义想想还是蛮有哲理的,自己这次也终于感受一次心灵的蜕变,感受到了人们常说的“享受孤独”。
人说,创造成功就意味着选择一条不归路;
选择它,就意味着选择了孤独;
匆匆追寻梦的脚步,
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为了前程,我们将青春荒芜;
为了理想,我们把爱情放逐;
有没有一盏灯,为我在黑夜里照亮归途;
有没有一颗心,听我在郁闷时将烦恼倾诉;
一次次眺望远方,成功的彼岸却总也看不清楚;
一回回跌倒爬起,咬咬牙告诉自己要坚强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