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支银针,分上、中、下三路齐齐向吕妃射去。说时迟、那时快,忽见一条黑影一闪,袍袖一拂,已将这七支银针一并接过并反手向施针人激射过去。一瞬间,竟将‘一接’、‘一化’、‘一发’三个动作化成一个动作发出。这一手法,又快又稳又准,饶是没个十年苦练,休想习得这般“信手拈花”的高深功夫。
“好俊的身手,想不到太医院里竟藏有如此好手。”黑太医李天印叫一声好,脚尖点地,一个45度后旋跳,就躲过了戴元礼这一手回掷。
戴御医猱身而上,两人就交起手来。“额的个亲娘舅姥姥哟,”丫鬟婆子们早吓的是魂不附体,有屁滚尿流的,有躲在床底下的,有傻看着啥也不敢动的,也有睡眼惺忪不明所以的(明显太累了没休息好)。。。,竟谁也没想着喊叫御林军。
一交上手,戴御医也暗自吃惊,“想不到这李天印功夫如此了得,竟隐藏地如此之深”。
同样,李天印也惊诧不已,“本想快速结果了这娘们,没想到御医里也藏有这般高手。”
“他为什么要置吕妃于死地?”、“他这么隐藏在太医院究竟为了什么?”双方内心也不约而同地互相揣度着。
两人,一来一往,便打了个难解难分,瞬间已交手数十合。
李天印使的是沧州六合拳,要求使用者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五子登科,虎抱头,三摇手,推身踢阴,转身踩脚贩掌拧手,上步冲天炮,压手挑手,满肚痛,扳肩,缩身,三扛手,抢手,斜形,三摇手。。。”,一套拳法被他使得虎虎生威。使了十余招后,忽又变成山西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创立于宋末,发扬于明清),这拳法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当真是‘有意形已至、有形意已发’————静动结合,形意想通,着实厉害无比。
六合拳和形意拳某些拳理相似相通,因此练起来也可以互相借鉴、相互助力。
戴御医心里清楚的很,看样子对方是故意变换拳路,为了让我摸不着他的武术派别、路数和章法。
再来看戴御医,一套武当内家拳法也使得颇有章法(武当拳法相传是张三丰梦到与太乙真人切磋所创)。但见这套拳法被他使来犹如行云流水,但见拳如绵里藏针,掌如排山倒海,忽拳忽掌,拳掌切换自如,掌拳连绵不断。
这套拳法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刚柔并济。与敌相搏时,讲究‘四两拔千斤,后发先制’,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也暗含了‘以不变应万变’的道家哲学。戴御医平时给人的感觉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真是拳如其人,含而不露。
李天印一招‘猛虎出洞’朝戴元礼双眉打来,但见戴御医用左掌横力阻截对方来拳,同时上步用右手指戳对方‘中脘穴’,欲使对方体内气血受阻,丧失战斗力,这一招正是武当拳法里的颇负盛名的“仙人指路”。再看李天印转身提膝,顶他来指,这一招‘金鸡上架’也轻松将戴元礼的那招“仙人指路”化解,随手又使出一招‘青龙出水’,拳脚并用朝元礼腰眼袭来。眼看拳脚将近腰眼,戴元礼又出一招‘寒鸡觅食’———待李天印拳、脚击来,遂用左掌旋化对方拳脚,右掌则从左肘下向对方腹裆部劈去。。。。。。
两人双拳两掌,分分合合之间,又拆得几十招。只见二人越打越急、越打越快,滴溜溜围着圆圈乱转,相互间谁也难占半点上风。
“只可速决,不可恋战,否则退路危矣!”
想到此,李天印脚尖点地,平蹚后仰三尺有余,口中念道:
“戴御医好身手,来试试老夫的软鞭功夫”。
就见李天印突然手一抖,不知何处得来四节软鞭,便猱身又上。
软鞭一出,李天印这一下便占得上风,但见他将鞭子使得犹如鬼魅,一鞭一鞭又一鞭,鞭鞭不离后脑勺,均是杀招。此鞭法名为‘游龙惊鸿’,但见李天印将此鞭舞动的矫如游龙,翩若惊鸿,活灵活现。
‘游龙惊鸿’使完又接着使了‘仙人指路’,此鞭奇异之处在于打斗之时会自己寻找敌人穴位,或攻或守,或点或缠,如仙人指路般飘忽不定,变化万端,使人眼花缭乱。
戴元礼一看李天印竟将武当的绝学‘仙人指路’演变到鞭法之法,既惊诧又佩服,心里也不自觉地暗想,“此人武术渊博,根基真深!”他心里也不由地倒抽了一口冷气。
戴元礼空手对接了十余招,颇感吃力。又拆几招,手脚便渐渐跟不上了,呼呼直喘,边打边退,渐渐被逼到墙角。
李天印心中高兴,心想“我看你往哪蹦跶,定一鞭将你毙命鞭下”。
想罢,便将一招‘鞭打九州’和‘流星赶月’联合使用,从上往下抽将下来。眼看这一鞭‘急如流星快如闪电,又势大力沉’,饶是你‘活佛转世’也极难躲避。
一鞭抽来,就听“啪”的一声巨响,应声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