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只好割爱。
割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秦王嬴政,还可以留待将来;也好在申包胥哭秦、信陵君救赵、蔺相如会渑池等等,读者多有耳闻,不妨舍去。至于同为食客,为什么选冯而非毛遂,则因为冯更具有代表性,故事也更有看点。因此,尽管后者为我们贡献了&ldo;毛遂自荐&rdo;和&ldo;脱颖而出&rdo;两个成语,我仍然选择冯。
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这是第二条原则。
第三是可读,尤其是要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先秦毕竟古远,让读者记住那么多名字就不容易。办法之一,是尽可能让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实际上,只要文章做足,是可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
效果如何,请君检验。
注 释
总注
本卷所据史实及部分观点,请参看《左传》、《国语》、《史记》、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先秦史》、童书业《春秋史》。
第一章
1本节与下节事见《左传&iddot;隐公元年》。
2语见《左传&iddot;隐公十一年》。
3郑立国,是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去世,是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
4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克段,是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
5本节事见《左传&iddot;隐公四年》、《史记&iddot;卫世家》。
6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元年至桓公二年,《史记》之《鲁世家》、《宋世家》。
7以上复杂关系,系根据《左传》及杨伯峻的注所推定。
8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三年、六年、八年、十一年,桓公五年。
9鲁隐公九年,郑庄公伐宋,便借用了王命;隐公元年,郑庄公伐卫,便动用了王师。
10翦伯赞《先秦史》称,《左传》一书中有关名词的出现次数,侵60次,伐212次,围40次,入27次。
11本段请参看翦伯赞《先秦史》、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12郑国兼并戴国,是在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齐国兼并谭国,是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从此,《春秋》开始使用&ldo;灭&rdo;的概念。
13请参看《左传》之隐公九年和十年。
第二章
1事见《史记&iddot;齐世家》。
2文姜嫁到鲁国,是在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当时做父亲的齐僖公曾一路相送而至于(读如欢,鲁国地名,约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似乎对文姜不太放心。实际上此前他曾想把这个女儿嫁到郑国,却被婉拒。鲁桓公携文姜访齐,则是在公元前694年。此间襄公与文姜兄妹,应有十五年不曾见面。这次重逢,自然如干柴烈火,不可自制。
3事见《左传&iddot;鲁桓公十八年》。
4鲁桓公死后,鲁文姜与齐襄公的偷情,《春秋》的记载有:鲁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逊,私奔)于齐;二年十二月,会齐侯于禚(读如酌);四年二月,享齐侯于祝丘;五年夏,如齐师;七年春,会齐侯于防;七年冬,会齐侯于。齐襄公被杀后,文姜曾于鲁庄公十五年如齐。此行是否意在与齐桓公偷情,不详。但此年系齐桓公始霸之年。此后,文姜又于庄公十九年和二十年,两年之间两次到了莒国。去干什么,不清楚。一年后,即鲁庄公二十一年,文姜去世。
5鲁桓公是鲁惠公的嫡子,鲁隐公的弟弟。公元前712年,鲁国大夫羽父谋杀了隐公,立桓公为君。桓公在位十八年,无大政绩亦无大过错。他的窝囊,当是鲁国的窝囊。
6以上管仲的治国方略请参看《国语&iddot;齐语》。
7请参看《国语&iddot;齐语》。
8请参看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9齐桓公设女闾一事,见《战国策&iddot;东周策》,亦请参看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
10请参看《国语&iddot;齐语》。
11见《国语&iddot;齐语》。
12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13见《论语&iddot;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