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用的是十进制!
既然如此,每表示一个数字,都需要复杂的电路模拟10种不同状态,这样做不但故障率高,能耗也很大。
这是让机器来适应人类的计算习惯。
而我们那台,则是完全使用二进制。
无非就是输入指令时需要先换算成二进制,输出的结果也需要从二进制换算回来。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困难,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所付出的代价,无非就是让人类使用者来适应机器而已。
但带来的效率提升,却是非常巨大的。
美国人要申请十进制计算机的专利,就让他们慢慢申请好了。
我们直接让合作者在美国注册二进制计算机专利!”
萧诚其实也是看到美国报纸上的报道,才突然想起这件事的。
同时,也意识到,虽然基于同样的真空管硬件结构,但自己从后世带来的一个最基础的想法,就让当年在哈尔滨建造的那台计算机性能提升了很多倍。
并不是和自己当初所预料的那样,比美国刚刚发布第一台通用计算机性能稍微高一点而已。
而是高出很多倍!
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知识。
虽然后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计算机语言是基于二进制的,但其实最初的计算机,并没有使用二进制,而是按照人类的运算习惯,强行使用十进制。
为了表示一个0到9的任意数字,需要使用多达36个真空管,而且还配有复杂电路。
而后来普遍使用的二进制,只需要4个真空管就可以表示0到15的任何数字,也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电路。
哪怕是同样的真空管数量,这效率也高出十倍不止。
什么时候才开始从十进制转向二进制的?
好像是1948年,或者是1950年?
萧诚也不太想得起来了,不过,这并不重要。
只要确定1946年的现在,二进制计算机的专利还没有人在美国注册就够了!
这可是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基石啊,谁能绕过二进制技术?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不客气了!
。。。
几天后。
一艘美军运输舰驶出横滨港,向太平洋另一边的洛杉矶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