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出生于一个以务农为生的普通家庭。在农耕为本的社会里,耕种土地、维持生计是大多数家庭的主旋律,苏秦一家亦是如此。从小,苏秦便在田间地头长大,看着父兄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他心中却怀揣着与农耕生活截然不同的梦想。
早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苏秦告别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前往齐国求学的艰难旅程。在齐国,他拜在了学识渊博、声名远扬的鬼谷子门下。
鬼谷子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精通兵法、谋略,桃李满天下。与苏秦一同拜入师门的还有张仪,二人从此开启了在鬼谷子门下潜心学习兵法、谋略的求学生涯。
在鬼谷子悉心的教导下,苏秦与张仪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时光匆匆,数年一晃而过,学成之后的苏秦,满怀着对未来的信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外出游历的道路。他本以为凭借着自己所学的满腹经纶,定能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游历多年,苏秦四处碰壁,始终未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的身上逐渐失去了出时的意气风,变得穷困潦倒。当他狼狈而归回到家中时,家人的态度让他深受打击。家人都私下里讥笑他,认为他不务正业,不从事生产劳作,却整天追逐口舌之利,舍本逐末。父亲的叹息、母亲的无奈、兄嫂的嘲笑,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苏秦的心。他满心羞愧,自觉无颜面对家人。
但苏秦并未就此一蹶不振,内心的羞愧反而化作了他前进的动力。他决定闭门不出,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翻遍家中所藏之书,希望能从中找到成功的秘诀。在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中,他不禁感叹:“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就在他迷茫之际,偶然间找到了《周书阴符》这本书。苏秦如获至宝,从此伏案钻研,日夜不辍。
时光荏苒,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这一年的钻研中,苏秦废寝忘食,苦苦思索。终于,他揣摩出了合纵连横之术。他坚信,凭此术定能游说当世君王,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秦先将目标锁定在了洛阳,准备求见周显王。然而,周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对他嗤之以鼻,瞧不起他。这些大臣在周显王身边多年,深得信任,他们的话语对周显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周显王对苏秦并不信任,苏秦此次洛阳之行无功而返。
初次的失败并未让苏秦气馁,他西行至秦国。此时,秦孝公已死,秦惠王继位。苏秦认为秦国国力强盛,若能说服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必定能成就一番大业。他满怀信心地向秦惠王阐述自己的主张,希望秦惠王能采纳他的建议。然而,秦惠王认为当下时机并不成熟,而且秦国刚刚处死商鞅,对说客心存厌恶,便未采纳苏秦的建议。苏秦无奈,只能离开秦国。
离开秦国后,苏秦向东到达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而这位奉阳君并不喜欢苏秦,苏秦在赵国的游说之路再次受阻。
燕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苏秦到了燕国。在燕国,他并未能立即见到燕文侯,等待一年多之后,才终于获得了面见燕文侯的机会。
苏秦见到燕文侯后,开始施展他的游说之术。他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指出燕国与赵国相邻,两国唇齿相依。接着,他大胆地批评了燕国一直以来的战略错误:燕国一直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忽略了就在百里之内的赵国。一旦赵国出现问题,燕国必然当其冲受到威胁。最后,苏秦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与赵国结为一体。燕文侯听了苏秦的分析,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他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为了支持苏秦游说各国,燕国资助他车马金帛,让他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时,奉阳君赵成已死。他直接向赵肃侯游说,提出了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特别指出了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他指出,如果六国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将浑然一体。如此一来,秦国必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能够成功。
赵肃侯被苏秦的宏图大志和精辟分析所打动,采纳了他的“合纵”主张,并且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就在苏秦为合纵盟约积极奔走之时,秦惠王派犀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他决定想出一个办法来维护这刚刚萌芽的联盟。
苏秦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他,最后还打他离开。张仪觉得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了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出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展。张仪得知真相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离开赵国后,苏秦来到了韩国。他游说韩宣王时,先分析了韩国的优势:韩国地势坚固,军队有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接着,他陈述了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会要求割让宜阳、成皋等地,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土地。而韩国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最后,苏秦大声说道:“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宣王听完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接着,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他先分析了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
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
最后,他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他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接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
齐宣王说:“我不聪明,且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凭借卓越的口才和惊人的谋略,成功说服齐国加入合纵联盟后,便马不停蹄地向西南方向行进,直抵楚国。他的目标,是说服楚威王与其余诸侯联合抗秦,进一步巩固合纵联盟,以抵御秦国的霸权扩张。
当苏秦踏入楚国宫廷,拜见楚威王时,一场关乎楚国命运乃至整个天下格局的重要对话就此展开。
苏秦率先对楚国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他不卑不亢地说道:“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军队拥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军备精良;存粮更是足够支用十年,如此丰厚富足,这些都是楚国问鼎中原、称霸天下的雄厚资本。然而,倘若大王您也选择侍奉秦国,试问,普天之下还有哪个诸侯会不臣服于秦国呢?楚国的威望与实力,本应是让群雄敬畏的存在,若此时向秦国低头,楚国的尊严何在,霸业何存啊!”
紧接着,苏秦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下,深入剖析了当下的形势。他指出:“秦国,向来野心勃勃,其最大的忧患,便是实力雄厚的楚国。可以说,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二者势同水火,绝不可能和平共存。倘若此次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必将众望所归,成为各诸侯国敬仰的霸主,有实力一统天下;反之,若秦国成功实施连横策略,秦王称帝指日可待,天下将尽归其掌控。因此,于楚国而言,最为明智的策略便是联合其余诸侯合纵抗秦,以此孤立秦国,让秦国不敢轻易挑起战事,否则秦国极有可能兵分两路,大举进犯楚国,到那时,楚国都邑鄢郢必将陷入危险之中,楚国的社稷江山岌岌可危啊!”
说到此处,苏秦神情愈凝重,语气也加重了几分,他提醒楚王:“秦国,犹如虎狼之国,向来怀有吞并天下的狂妄野心,如今已然成为天下诸侯共同的敌人。那些主张与秦国连衡之人,其行径无异于割地奉送仇敌。他们对外依仗强秦的威势,对内挟持自己的君主,罪恶可谓深重至极。倘若合纵大业成功,其他诸侯国出于敬畏与感激,定会纷纷向楚国割地称臣;而一旦连横成功,楚国就只能屈服于秦国,被迫割地奉秦。这二者之间的天壤之别,大王您可一定要慎重考虑啊!”
楚威王听后,陷入了深思。他眉头紧锁,缓缓说道:“秦楚两国接壤,多年来秦国对楚国始终怀有吞并之意,我深知二者不可亲近。韩、魏两国时常遭受秦国的威胁,与他们深入谋划抗秦之策,实在令人担忧,毕竟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我曾自我权衡,以楚国之力独自抗秦,亦未必能够取胜。与群臣们商议抗秦之计,可他们的见解和谋划,却又难以让人完全信任,为此我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心忧虑。”
楚威王抬眼,目光坚定地看着苏秦,接着说道:“如今听您一番高论,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那些面临危险的诸侯国,这份担当与谋略实在令人钦佩。我愿举全国之力,听从您的安排,与诸侯各国共同合纵抗秦,守护我楚国的万顷山河与万千子民!”
苏秦见楚威王被自己的言辞打动,便进一步阐述合纵后的诸多益处,以及楚国在合纵联盟中的重要地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威王最终坚定了与其余诸侯联合抗秦的决心,正式加入了合纵联盟。由此,合纵联盟的实力大增,为抵御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苏秦凭借着此次成功游说,声望达到新的高度,“六国相印”加身的他,成为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舞台上最为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