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后金主力的覆灭,边境的危机也随之解除。这场胜利不仅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安全,更彰显了龙骑军团的英勇无畏和强大实力。
皇位更迭泰昌即位
回到紫禁城,朱棣面色凝重地对朱翊钧说:“朱翊钧,你已不配再坐在这皇位之上。朕决定,废除你的皇位!”朱翊钧瘫倒在地,眼中满是绝望。
朱棣又看向朱常洛:“朱常洛,你为人忠厚,朕命你即刻即位,改年号泰昌。望你能吸取教训,励精图治,重振大明!”
悉心教导治国开篇
朱常洛诚惶诚恐地跪在朱棣、徐妙云、朱载坖面前,声音带着一丝哽咽:“祖宗如此信任孙儿,孙儿必肝脑涂地,只是孙儿才疏学浅,还望祖宗多多教诲。”
朱棣上前扶起朱常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治国之道,首在用人。贤能者居其位,国家方能昌盛。朝堂之上,要分清忠奸,切不可被小人蒙蔽。”朱常洛认真地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孙儿记住了,定当明辨忠奸,广纳贤才。”
徐妙云温柔却又不失威严地说道:“百姓乃国家之根本,要重视民生。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如此国家才能稳定。”朱常洛恭敬地回应:“祖宗所言极是,孙儿日后定当关注民间疾苦,以百姓福祉为首要。”
朱载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道:“军事也不可忽视,如今虽击退了后金,但周边隐患仍在。要加强军队建设,培养良将。”朱常洛连忙应道:“孙儿明白,定会整军精武,保我大明疆土。”
朱棣接着说:“还有这朝堂争斗,党争之祸不可不防。你要平衡各方势力,不可让某一方独大,以免扰乱朝纲。”朱常洛握紧拳头:“孙儿定会时刻警惕,绝不让党争祸乱朝堂。”
军武点津知晓精锐
朱棣看着朱常洛,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孩子啊,你要明白哪些军队是可以为朝廷所用的。就比如说那白杆兵,那可是一支非常难得的劲旅啊!”
朱常洛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和敬佩,连忙问道:“请祖宗详细给孙儿讲讲这白杆兵吧。”
一旁的徐妙云微微一笑,柔声解释道:“这白杆兵啊,他们使用的武器都是用白蜡树杆制成的长枪,而且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而这白杆兵的将领秦良玉一家,那可是对咱们大明忠心耿耿,立下了赫赫战功啊!”
朱常洛听得入神,不禁感叹道:“原来如此,真是想不到我大明竟然有如此厉害的巾帼英雄,实在是令人钦佩啊!”
徐妙云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是啊,秦良玉虽然是个女子,但她的英勇善战和智谋过人可是出了名的。她的丈夫马千乘在世的时候,夫妻二人就一同为朝廷效力,屡立战功。只可惜后来马千乘不幸去世,秦良玉便独自挑起了大梁,继续带领白杆兵南征北战,多次平定叛乱,抵御外敌,为我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啊!”
朱常洛听完之后,心中对秦良玉的敬佩之情愈发浓烈,他不禁感慨道:“孙儿日后定当重用这白杆兵,让他们继续为我大明建功立业!”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决心和信心,仿佛已经看到了白杆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场景。
一旁的朱载坖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他接着说道:“不仅如此,对于像秦良玉这样的忠勇之士,我们更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是大明的脊梁,是国家的中流砥柱,绝不能辜负他们的一片赤诚之心。”朱载坖的话语铿锵有力,让人感受到他对白杆兵的高度重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常洛连忙应道:“孙儿记下了,定不会让英雄寒心。”他的眼神坚定而有力,似乎在向朱载坖承诺,也在向那些忠勇之士保证。他深知,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离不开这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奉献和付出。
赠予良种寄予厚望
朱棣转身,示意侍从拿来几个布袋,递给朱常洛:“这里面是红薯、土豆和玉米三种高产种子。这红薯和土豆,产量极高,且对土地要求不高;玉米也是耐旱易种。你要大力推广种植,让百姓能有更多的粮食。”
朱常洛接过布袋,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感激地说:“多谢祖宗恩赐,有了这些种子,百姓的日子定会好过许多。”
徐妙云微笑着说:“这些种子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根本上还是要靠你用心治理国家。希望你能让大明重回繁荣昌盛。”
朱常洛重重地点头:“孙儿定不辱使命,定要让我大明重现辉煌。”
朱棣看着朱常洛,眼神中满是期许:“今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未来。你要好好守护这江山社稷,莫要让祖宗失望。”
朱常洛单膝跪地,大声说道:“孙儿铭记祖宗教诲,若有违誓言,愿遭天谴!”
时空渐远使命留存
此时,穿越门处光芒再次闪烁,朱棣、徐妙云和朱载坖知道,他们即将回到各自的时空。
朱棣最后看了一眼朱常洛,大声说道:“好好干!”然后与徐妙云、朱载坖缓缓走进穿越门。朱常洛跪地相送,眼中满是不舍。
随着光芒渐渐消失,朱常洛站起身来,望着穿越门消失的方向,握紧了拳头。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转身走向御书房,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大业中。
在之后的日子里,朱常洛按照祖宗的教诲,广纳贤才,整顿吏治,关注民生,推广高产作物。白杆兵在秦良玉的带领下,继续为大明戍守边疆。
展望新政宏图初绘
朱常洛回到御书房,立刻召集心腹大臣,准备开启新政。他坐在龙椅上,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诸位爱卿,今日朕得到祖宗的教诲与指引,决心大力革新,中兴我大明。”
大臣们面面相觑,随后纷纷跪地:“陛下圣明,臣等愿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