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它的社招需求骤然冻结。
只剩下零星几个基础岗位的补充,猎头费加起来还不够支付她这个助理总监一个月的办公室租金。
所有的风光、所有的赞誉、火箭般的晋升,都建立在华兴那令人眩晕的招聘洪流之上。
洪流退去,她发现自己站在干涸的河床上,脚下是硌人的砂石,头顶是灼人的烈日。
好像应了那句最近很流行的话,只有退潮以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叫什么?垂死病中惊坐起,裸泳竟是我自己?
“Lda姐,下午三点和微众银行的HRD(人力资源总监)有个视频会议,讨论他们云计算部门那个CTO(首席技术官)人选的反馈,资料我放您桌上了。”
另一个助理探进头来提醒。
“知道了。”蔺珊珊应了一声,目光落在助理放下的那份简历上。
候选人履历光鲜,BAT大厂背景,技术栈匹配,要价也不离谱。
放在去年华兴项目最火热的时候,这种级别的候选人她一天能筛出好几个。
推过去,只要背景过硬,华兴的面试流程快得惊人,Offer(录用通知)也开得爽快。
可现在呢?推给微众?
她心里下意识地打了个问号。
微众的技术架构够支撑这位大牛的野心吗?
他们的技术文化真的容得下这种级别的“鲶鱼”?
她甚至能预见到后续冗长的、扯皮的面试流程,HR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博弈,候选人最终可能因为“文化不契合”或者“薪资架构无法突破”而黄掉。
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她。
她忽然惊恐地意识到一个被她刻意忽略已久的问题。
去年能把华兴的项目做得风生水起,签下一个又一个百万年薪候选人的大单,除了她拼了命的努力和一点点运气,更重要的是,她发自内心地相信华兴。
相信陈默描绘的那个用技术改变世界的蓝图,相信华兴实验室里那些颠覆性的创新,相信加入华兴对顶级技术人才而言,不仅是高薪,更是一次参与改写行业规则、实现技术理想的宝贵机会。
那种信念感,让她每一次拿起电话,每一次面对候选人,眼神都是亮的。
话语都带着不容置疑的真诚和热忱。
她不是在“卖”一个职位,而是在分享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未来。
候选人能感受到这种笃定,这种由内而外的认可,这才是打动那些技术大牛最核心的武器。
然而,对于微众银行?
对于她手上现在不得不啃的那些二线互联网公司、甚至传统行业的T总监职位?
她内心深处,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她无法像描绘华兴那样,带着燃烧般的热情去描绘这些公司的技术前景和职业空间。
她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一个“销售”的动作,匹配简历,催促流程,讨价还价。
“Lda,你骨子里其实不适合做纯粹的销售。”&bp;一个冰冷的声音在她心底响起,带着审判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