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敬兄,你比我更清楚,江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主降之声,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位高权重之人。
公瑾将军虽然深受主公信赖,总揽军权,但若想力排众议,毅然主战,也需要一个足够强硬的姿态,一个足以压服所有反对声音的理由!
还有什么,比‘曹贼欺人太甚,竟欲掳掠主母与都督夫人’更能激起同仇敌忾之心?
还有什么,比大都督的雷霆之怒,更能表明他寸步不让、血战到底的决心?”
我停下脚步,看着鲁肃恍然大悟的表情,继续说道:
“他摔碎的,或许不仅仅是器物,更是那些主降派心中最后一丝侥幸!
他斥责的,或许不仅仅是下属,更是向整个江东宣告
——谁敢再言投降,便是与我周瑜为敌,与整个江东为敌!”
“所以……”
鲁肃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既有震惊,也有明悟后的释然,
“公瑾他……他是故意做给我们看的?做给那些主降派看的?”
“不完全是‘做’。”
我纠正道,
“更准确地说,他是将真实的怒火,进行了一次‘策略性放大’和‘公开化展示’。
真情流露与政治作秀,在他那里,恐怕已经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才符合一位高明统帅的手腕。”
分析到这里,我又补充了第三层可能:
“当然,或许还有第三层意思。
那就是,他对孔明先生,对我们这支来自荆襄的‘盟友’,本身也存有警惕和不满。
孔明今日之举,虽是阳谋,却也带着几分算计的味道。
公瑾将军何等聪明,岂能不知?
他的怒火中,或许也夹杂着一丝‘被外人利用和算计’的不快,以及对我们这支力量未来走向的隐忧。
他震怒,或许也是在无声地警告我们
——江东之事,由我周瑜做主,你们休想喧宾夺主,更别想在我这里玩弄太多心机。”
鲁肃听得额头微微冒汗,他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子明……若非你点醒,肃险些误判了形势!
公瑾此人,心思之深沉,手段之高明,实乃……实乃……”
“实乃一时之杰。”
我接口道,心中对周瑜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这个人,不仅懂得利用时势,更懂得利用人心,甚至懂得利用自己的情绪作为武器。
与这样的人博弈,既危险,又令人兴奋。
鲁肃长舒了一口气,之前的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的神色:
“如此说来,公瑾将军主战之心,已然坚如磐石!联盟之事,大有可为!”
“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