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金汇大酒店三楼会议厅灯火通明。场务人员正紧张地搬运着印有“春雷通信”LoGo的背景板,调试着舞台追光灯的角度,金属支架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格外清脆。空气里弥漫着新地毯的化纤味和淡淡的油漆味。
罗燕拿着座位图,在媒体预留区仔细核对名牌,不时与助理低声确认。杜工则蹲在舞台一侧的展示柜旁,小心翼翼地测试着内置灯带的电路,确保明天S1样机能在最佳光线下亮相。
舞台中央,李向东独自站在讲台后。巨大的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明天发布会的ppt。他紧握着翻页笔,对着空无一人的会场进行演练。“……基于射频模块的成本压缩,我们实现了……”他的声音在空旷中显得有些干涩,语速偏快,带着明显的紧张。当翻到那页复杂的“成本-补贴双曲线图”时,他试图解释其中的关联,却卡住了,盯着图表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沉默了几秒,眉头紧锁。
台下观众席第一排,林青青抱臂坐着,眉头越皱越紧。她看着李向东略显僵硬的身影和卡壳的尴尬,低声对身边同样在旁听的助理果断说道:“不行。这样上台,不行。”
林青青没有犹豫,起身快步走上舞台。高跟鞋敲击木质舞台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她径直走到电脑控制台前,熟练地操作鼠标,将ppt切回了那张让李向东卡壳的“成本-补贴双曲线图”。
她没有看李向东,而是面向幕布,拿起讲台上的备用话筒,用一种清晰、平稳、充满说服力的语调,直接示范:
“各位请看这里。这条蓝色曲线,代表的是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和供应链整合实现的核心物料成本下降趋势。而这条橙色曲线,”她指向另一条线,“是我们基于市场策略和规模效应设计的阶段性补贴模型。”她的目光扫过虚拟的“观众”,仿佛那里坐满了人,“我们把补贴算法直接做进了bom(物料清单)管理里,目标非常明确:让我们的渠道伙伴,在90天内,就能实现健康回本!”
示范完,她才转向有些愣神的李向东,目光锐利而专注:“李董,ppt是给眼睛看的。但演讲,是讲给人听的。别念它,用你的话,把这张图背后的逻辑和决心,讲给他们听。”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空旷的会场成了他们专属的演练场。林青青站在李向东身边,一页一页地过。“定价模型的关键支撑点在这里……”“渠道让利幅度不是拍脑袋,是基于这个周转率测算……”“备货周期为什么是15天?看这张物流网络图……”她时而提问,时而引导,时而在打印稿上快速标注修改意见。李向东起初还有些磕绊,但在林青青精准的点拨和示范下,思路逐渐清晰,语言也流畅起来。他低头认真记录着林青青的修改建议,林则边指着屏幕边在稿子上写写画画,两人偶尔抬眼交流,眼神碰撞间是高度专注的默契。卡壳的图表,被转化成了逻辑清晰、充满力量的语言武器。
内容理顺后,林青青的“挑剔”转向了视觉呈现。她走到观众席中间,反复观察投影效果。“末页那张‘未来展望图’,配色太淡了,在强光下可能看不清。”她说着,直接走到投影仪旁,蹲下身亲自调试亮度和对比度,直到幕布上的图表清晰锐利。
她又回到电脑前,点开首页的标题页。原本的标题是“春雷S1新品发布会”。林青青略一沉吟,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其改为:
“春雷S1——中国人自己的双频机”
同时,她将“春雷通信”的LoGo调整到页面右上角更醒目的位置。“这个,才是我们明天要传递的核心信息。”她语气笃定。
李向东看着新改的标题,在讲台上试着念了几遍发布词:“……我们带来的是——春雷S1,中国人自己的双频机!”一次比一次更有力,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最后一次念完,他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释然的微笑,看向林青青:“对,这才有气势!”
微弱的调试灯光下,两人的身影被投射在巨大的幕布上。李向东站在讲台后,林青青侧身站在控制台前,光影将他们的轮廓勾勒得清晰而挺拔,像一对即将并肩迎接战役的战友。
一次短暂的休息间隙。李向东松了松领带,微微吐了口气。林青青自然地走近他,目光落在他略有些歪斜的领带结上。“别动。”她轻声说,伸出手,细心地替他整理领带。
她的指尖不经意间轻轻拂过他胸前挺括的白衬衣。那一瞬间的触碰,带着微凉的指尖温度和衣料下隐约透出的体温,在两人之间激起一丝微妙的电流。李向东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低头看向她。林青青也恰好抬起眼。
四目相对。舞台顶灯的光晕笼罩着他们。周围是散落的文件、调试中的设备、空旷的座椅,世界仿佛安静下来。空气中,排练的紧张感悄然褪去,弥漫开一种难以言喻的、更深沉的东西。几秒钟的凝视,仿佛被拉得很长,无声地交换着信任、理解,以及一种超越工作伙伴的、悄然滋长的温度。
林青青率先移开目光,手指灵巧地打好最后一个结,声音比刚才更轻,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承诺感:“明天,你只管站在这里,把我们要说的话,清清楚楚地讲出去。其他的,媒体、流程、应急……交给我,我替你守好全场。”
李向东深深地望着她,眼神复杂地闪动了一下。他没有说话,喉结微动,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两人心照不宣地避开了那短暂的、令人心悸的对视,重新将注意力投回讲稿,仿佛刚才那一瞬的悸动从未发生,却又真实地烙印在彼此心底。
时间滑向凌晨。偌大的会议厅终于只剩下李向东和林青青两人。其他工作人员早已完成工作回去休息。只有控制台的电脑屏幕还亮着,映照着林青青专注的脸庞。她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段讲稿文字:
“我们不是在追赶一个通信时代——
我们,春雷通信,就是要和所有信任我们的人一起,
成为这个时代崭新的起点!”
最后一个句号落下。她保存文档,轻轻吁了一口气。
李向东一直站在她身后看着。此刻,他走上前,伸手关掉了投影仪的电源。幕布瞬间暗了下来,只剩下控制台屏幕的微光。“媒体名单和通稿,都交给罗燕确认过了?”他问,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异常沉稳。
“嗯。”林青青点头,揉了揉发酸的脖颈,“二十六家媒体,确认全部到场。通稿也按最终版本发出去了。”
会场陷入一片柔和的昏暗,只有安全出口的绿色指示灯散发着微弱的光。巨大的空间显得空旷而宁静,与白天的忙碌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所有的紧张、演练、修改、调试,都沉淀了下来。
掠过空旷的舞台、整齐的座椅,最终聚焦在控制台旁边的小桌上。那里,静静躺着一份打印好的文件,首页标题在屏幕微光下清晰可见:
《春雷S1发布会主持稿(终稿)》
这叠纸,承载着今夜所有的汗水与心血,也凝聚着明日破晓的希望与力量。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一个休止符,宣告着万事俱备,只待主角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