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现在的北元,可没有王保保这种能独当一面的柱石之臣。
当年王保保在岭北设伏重创徐达中路军,凭一己之力撑起蒙元半壁江山,给北元续命了几十年,可谓用兵如神,屡败明军,是大明北伐最大的阻碍。
如今残元势力或降或散,北元朝中再无这般智勇双全、能凝聚势力的将领,余下者多是庸碌之辈,更难当大任。
但即便如此,户部尚书徐铎还是开口反对:“陛下,朝廷又要倾斜资源发展水师,赶造海船、训练兵勇;又要同步开启东海贸易,需垫支巨款疏通航道、设立口岸;还要即刻筹措海量钱粮支撑北伐大军的粮草军械、兵饷犒赏……数项重负同时加诸国库,历年积攒恐将消耗殆尽,届时若遇天灾或突发变故,国库只怕无以为继啊!”
徐铎作为洪武朝的资深官员,履历颇为丰富。
洪武初年,他因才华出众被举荐入仕,从小小的中书省都事起步,凭借自身能力一路晋升为左司郎中,后洪武九年,升任户部左侍郎,却在洪武十年遭贬,出任平阳府知府。
直到洪武十三年,他迎来转机,先是升任应天府尹,同年更是荣升户部尚书。可惜好景不长,短短两个月后,便因涉及胡逆被免官。
洪武十四年,他又被起用为湖广试布政使,郭允道致仕之后,徐铎再次走马上任,接手户部这一重担。
只不过这位户部尚书现在觉得头疼欲裂,因为皇帝陛下又要北伐了。这他娘地简直是把国库往火坑里推——前番征战的亏空刚补得七七八八,水师建设与东海贸易的投入才刚起步,如今再添北伐这等吞金巨兽,各项开支堆叠在一起,任谁来管这户部,都得愁白了头。
然而徐铎的劝谏并没有用,因为老朱已经铁了心地想要北伐。
不趁着纳哈出归降、辽东平定这波势头,借大胜之威凝聚军心士气,抓住北元势弱无援的机会北伐覆灭北元,难道要等蒙元残余势力缓过劲来,重新勾结各部形成气候?
这般天赐良机,他绝不会轻易放过。
所以老朱沉声下令道:“北伐关乎大明社稷安危,绝不可拖延敷衍!务必以最快速度整军备战,不容有丝毫懈怠!”
“至于钱粮问题,徐爱卿与太子需同心协力,负责统筹调度全国粮草、银两,该征调的征调,该转运的转运,务必保障前线供给;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则要精选将士,制定进军方略,加紧操练兵马,确保大军一出,便能克敌制胜!”
听到这话,徐铎整个人都傻了。
他刚说尽国库拮据,眼下数项开支已让户部捉襟见肘,可陛下竟直接将筹措钱粮的担子全压过来?
这分明是难为人!
国库空了便是空了,难不成还能凭空变出银两米粮?
有这么当皇帝的吗?只顾着定下国策,却将这最棘手的窟窿丢给臣子去填。
徐铎只觉一阵头大,却又不敢再辩,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这次议事到此结束,众人都有不小的收获,唯独只有户部尚书徐铎苦着脸笑不出来。
一提到钱粮问题,太子标也觉得头疼,各项开支堆叠如山,国库确实难以支撑。
不过好在东海贸易马上开展,首批商船已整装待发,不出半年便能带回海外商税与物产,届时可从中抽调巨额收益填补北伐缺口,这也算是眼下唯一能指望的活水了。
眼下唯一难题就在于,前期北伐钱粮如何保证。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数十万将士的粮草、军械、饷银需即刻拨付,而东海贸易的收益尚需时日才能到账,这中间的空缺如何填补——是临时加征赋税,还是向富商大户借贷,抑或从各布政司库中紧急调拨,需得尽快拿出稳妥之策,否则北伐大计恐难顺利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