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不计较这些细节,道:“李景隆说过,东莞伯一句话,就能从广东调三十艘船北上。”
何荣身子一震,觉得殿下找自己,应该是为了战船的事情。
他听说过,朱允熥扩招海军。
目前缺的,正是战船。
朱寿还在到处征集商船,用来改造战船。
“臣可以为殿下,也凑出三十艘可以出海的船。”
何荣知道不能没点表示,躬身又道:“臣和其他公侯,准备一起组商队出海,他们非要让臣拿出商船,臣也迫不得已,最多再拿三十艘,太多的话,岭南当地的人,就觉得臣不厚道了。”
六十艘船,仿佛是他的极限。
至于是不是真的极限,朱允熥不清楚,但也不深究真假。
要船,不过顺手而为。
想到朱寿征集战船,进展不算顺利,郑和的船坞,还在购买木材,就想着可以从何荣身上入手。
至于朱寿为何,不找何荣?
肯定是私底下找过。
但朱寿还不够资格,能从何荣的手里要到船只。
他还不是朱允熥。
“三十艘船,那我收下了。”
朱允熥满意道:“我代替大明海军,多谢东莞伯大义。”
何荣恭敬道:“殿下不必客气,海军强大了,就是我们大明强大,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朱允熥又道:“我传东莞伯进来,其实是为了另外一件事。”
何荣:“???”
你让我进来,不是为了找我要船只?
怎么不早说啊!
可是,何荣已经答应了,那就撤不回。
只能继续不要脸地,去问那些海商要船,实在没办法。
何荣问道:“请问殿下,还有何事?”
朱允熥道:“听闻在南方地区,宗族势力很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祠堂,宗族聚在一起,可以决定很多事情,对吧?”
这个是实情,何荣也不否认,点头道:“是的,尤其粤东。”
朱允熥说道:“我也不是要对他们做什么,而是我要进行商税改革,这件事你是知道的,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回去,给他们做好思想准备,配合我们的税课司。”
停顿了下,他补充道:“你让他们,不要担心付出,因为我接下来,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好处。”
何荣又问:“什么好处?”
朱允熥道:“如今海外贸易,大势所趋,广东最近南洋,位置得天独厚,我准备在广东成立一个专门的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贸易,再把资源整合,一起赚大钱,当然了,应该交的税还是要交的。”
“海上的海盗,大明海军负责。”
“大明海军不仅能为他们,打开南洋的市场,正大光明地出海经商,还能为他们,开拓更西方的市场。”
“把南洋以西,很多海商不敢去的地方,那些海外商人全部带回来,买我们的东西。”
“只要他们愿意配合,未来绝对不会亏。”
朱允熥说完了,再往何荣看去。
如今的海上技术,海运条件,还是很有限的。
很多人出海的极限,也就南洋等地,或者到达印尼那些地方。
再远的,比如过了马六甲,去南洋西边,有能力去的人就不多了,这种情况直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