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间小路上,泥泞的地面已经干涸,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混合的气息。时砚蹲在地上,用手指轻轻拨弄着一株野花的花瓣,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这朵花,是那天孩子送的。”他轻声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站在一旁的云倾月听。
她没有回应,只是低头看着相机里刚整理出来的照片,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庞映入眼帘。孩子们的笑容、老人的皱纹、山坡上的晨曦……这些画面仿佛还带着温度,让人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我们该回去了。”她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舍。
车队缓缓启动,沿着山路驶出村庄。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告别,孩子们追着车跑了一段路,直到身影逐渐模糊在视野中。
回到城市后,公益项目的成果开始逐步显现。志愿者们分头整理拍摄资料,统计受助地区的反馈信息。云倾月和时砚则负责统筹整体工作,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准确无误。
“这次一共走访了六个偏远山区,拍摄了超过五千张照片。”一名志愿者将报告递到云倾月面前,“其中三百多张已经被筛选出来,准备用于后续宣传。”
她翻开文件,目光扫过一组组数字,眉头微微蹙起:“有没有遗漏地区?”
“有两个偏远村落因为通讯问题,目前还没有收到他们的反馈。”另一名志愿者补充道。
“派人去一趟。”她语气坚定,“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地方都被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宣传团队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摄影展和线上宣传活动。他们制作了精美的海报和视频,挑选最具感染力的照片作为主视觉。
“这张怎么样?”时砚指着屏幕上的一张照片——一个小女孩站在田埂上,手里握着一朵野花,阳光洒在她的脸上,笑容灿烂得像春天的第一缕风。
“很好。”云倾月点头,“就用这张做封面。”
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被照片中的故事深深打动,纷纷留言表示愿意加入志愿者队伍或提供援助。
“没想到反响这么热烈。”时砚看着评论区不断刷新的信息,忍不住笑出声。
“因为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云倾月轻声道。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涌入公益项目。各地的学校、企业和慈善组织纷纷联系他们,表达合作意向。
“这批物资明天就能送到。”分配小组负责人拿着清单汇报,“包括书包、文具、衣服和一些基础教学设备。”
“注意分类,按需分配。”云倾月叮嘱道,“不能浪费任何一份善意。”
就在大家忙碌的同时,一张特殊的画像悄然出现在某个偏远山村的教室墙上。画中是两个模糊的身影,一个高挑清冷,一个阳光温暖,他们站在山巅,背后是一片金色的光。
“是谁画的?”志愿者好奇地问班里的学生。
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手,“是我画的……我想谢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