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回到国内时,湘西会战已经落下帷幕。
湘西会战,又被称为“雪峰山会战”,它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上的最后一次会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的爆发源于侵华日军对芷江空军基地的觊觎,因此它也被称为“芷江作战”(日方称“芷江攻略战”,中方则称“芷江保卫战”)。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制定“本土决战”计划。
为配合其集中兵力和实施本土决战,4月初,驻湖南日军调集5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约8万人,由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指挥,从宝庆(今湖南邵阳)、东安等地向湘西发起进攻,发动了对湖南的最后一次、也是对中国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于1945年4月9日打响,侵华日军此战的直接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企图从芷江攻入重庆或贵州,以达到南北夹击、消灭国民党的目的。
中国军队以何应钦为总指挥,率王耀武第4方面军、汤恩伯第3方面军、王敬久第10集团军、李玉堂第20集团军,以及新六军,在中美空军的支援下,以雪峰山为依托,与日军决战,确保芷江空军基地。
湘西会战从4月9号开始,至6月7日结束,历时约2个月。
国民党军队采取诱敌深入,据险抵抗防御策略,在中美空军的协同作战、中共地方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及湘西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下,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最终以日军溃败而告终。
历经55天,这场“芷江保卫战”终以日军被击毙3万余人、部队彻底溃败告终。
据学者罗玉明《抗日战争中的湖南战场》一书中的记载,整个会战,中国军民以伤亡余人的代价,俘敌247人,缴获大小火炮24门、步枪1300余支、机枪100余挺、其它战利品24吨,彻底粉碎了日军攻略芷江的战略意图。
这是中日双方在正面战争场进行的最后一次大战。
湘西会战不仅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芷江机场,还揭开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反攻的重要转折。
湘西会战的胜利还促进了芷江受降,预示着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胜利即将来临。此外,湘西会战的胜利,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有所提高。
为攻占芷江,1945年3月下旬,日军赶修了衡邵、潭邵公路,并在邵阳及附近集聚粮食、兵器、弹药等战备物资。
接着调兵遣将,令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郎为指挥官,坐镇邵阳,率第20军及第11军之34师团为主攻部队,共5个师团,加3个独立混成旅团,另配备飞行44战队一部、独立飞行54中队协同作战。
日军计划兵分三路进攻芷江:中路日军担任主攻,由第116师团、第47师团和独立混成第86旅团在湘潭、湘乡、衡山、衡阳到邵阳一带集结,准备从邵阳沿邵榆公路及其两侧地区西进,围歼洞口、武冈以北,沅江以东之中国守军,进而突破安江,直取芷江;南路日军第34师团和第86师团关根支队,准备攻占新宁、武冈、绥宁、洪江或由武阳、水口到洪江,协攻安江和洪江;北路日军第34师团,计划进攻新化、辰溪、溆浦;再以64师团和68师团一部向宁乡、益阳佯攻,以牵制湘北军队南下。
1944年冬,美国政府给予国民党军队25个师的美械装备,为方便联络盟军、抵制日军西进,国民军队在昆明成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总司令,下辖卢汉第1方面军、张发奎第2方面军、汤恩伯第3方面军、王耀武第4方面军,其中第4方面军守备着从广西经湖南新宁、邵阳、湘乡、宁乡、益阳至洞庭湖西岸的广大地区,主力控制于武冈、洞口、新化、桃源附近。
得知日军作战意图后,国民党军队拟定了《湘西作战指导方案》,计划利用南北横互、蜿蜓七百多里的“雪峰天险”,以雪峰山东麓为主战场,构筑纵深防御工事,采取攻势防御战略,对日军进行逐次抵抗,诱敌深入,分割包围,聚而歼灭。
具体兵力部署为:此次会战计划投入9个军20个师,共计20万人。
以第4方面军王耀武部为主力,担负正面防御,所辖第73、第74、第100军、第18军沿雪峰山一线铺开,每个军把守一条防线:第74军主力置于雪峰山东麓,占据山口,构筑决战主阵地;第100军连接第74军左翼,负责隆回地区作战,第73军负责新化县城地区作战。原湘北的第18军作为第4方面军的机动兵团到沅陵、辰溪集结,王敬久的第10集团军接替湘北防务。汤恩伯的第3方面军第27集团军守备龙胜、城步,负责黔桂路及桂穗路防务,其第94军为战役机动兵团,负责洪江地区,并策应第4方面军右翼作战。
廖耀湘的新六军于4月份由昆明空运至芷江待命,为总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