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清晨,药膳馆的屋檐挂满了冰凌。我正用竹竿敲打着冰柱,小林踩着薄霜跑来,手里挥舞着一份报纸:"程教授!您上头条了!"
报纸头版刊登着《传统药膳科学化研究获重大突破》,配图是我在实验室检测黄芪多糖含量的照片。
"这记者太夸张了。"我苦笑着叠起报纸,"我们只是验证古法。"
后院传来程明的惊叹声。推门一看,他正对着竹笼里的乌骨鸡发呆——这是大巴山散养的"黑凤"鸡,通体乌黑,鸡冠紫红,连骨头都泛着青灰色。
"爸,这鸡。。。怎么像中了毒?"
"傻小子。"郑淮安笑着拍他肩膀,"《本草纲目》说乌骨鸡最补妇人,指的就是这种鸡。"
我从药柜取出两个青瓷罐。一罐装着甘肃岷县的"鞭杆芪",根条粗壮如小鞭,断面金黄似蜜;另一罐是云南丽江的"蚕头归",主根肥硕如蚕,香气浓郁扑鼻。
"爸,这黄芪。。。"程明拿起一根对着光,"怎么有那么多细纹?"
"五年以上的野生黄芪才有这种菊花心。"我掰断一根,"看,断面纹理如菊,多糖含量是栽培品的3倍。"
制作从处理乌鸡开始。不同于普通白条鸡,乌鸡需要保留头爪和内脏,尤其是鸡肝和鸡心。程明小心翼翼地摘取鸡胆:"这个也要留着?"
"鸡胆与黄芪相须为用。"我收集着金黄的胆汁,"《食疗本草》说鸡胆引药入肝,现代研究证实能增强黄芪的保肝作用。"
当归需要特殊处理。先蒸软切片,再用黄酒浸润。小林学着我的手法切片,却把当归切得厚薄不均。
"逆纹切薄片,顺纹切厚片。"我示范着不同切法,"薄片走表,厚片入里,这是归经引药的秘诀。"
熬汤的火候最考究。砂锅底层垫竹篦,放入整鸡、黄芪和当归,注水至七分满。大火烧开后,要撇去首轮浮沫——这是鸡的"浮阳",中医称为"去性存用"。
"为什么不用砂锅?"小林看着我们搬出师父传下的铜锅。
"铜锅走窜之力最强。"我擦拭着锅底的铭文,"《雷公炮炙论》说铜器煎药,通行十二经。"
前厅突然传来虚弱的咳嗽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色苍白的年轻女子,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还在发抖。
"小雯?"我认出她是社区医院的护士,"怎么虚成这样?"
"连值三个夜班。。。"她虚弱地笑笑,"今早抽血,血红蛋白只剩7克了。。。"
典型的血虚气弱。我扶她到后院,盛了碗刚熬好的黄芪当归汤:"趁热喝,加了红枣和枸杞。"
汤色金黄透亮,当归的醇香与黄芪的甘洌完美融合。小雯啜了一口,眉头舒展:"好甜。。。不像中药。。。"
"甘能补能缓。"我解释道,"黄芪补脾肺之气,当归养肝心之血,气血双补。"
十分钟后,她苍白的脸颊泛起红晕:"奇怪。。。手脚不冰了。。。"
这段插曲被小林记录下来。视频《一碗汤唤醒气血》在医护圈疯传。最激动的是血液科张主任,他带着全科室的贫血患者来求方。
"程教授,这比铁剂见效还快!"他拿着血常规报告惊叹,"而且没有胃肠道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