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罗托鲁瓦的清晨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李青推开疗养院别墅的落地窗,温热的空气夹杂着地热蒸汽扑面而来。远处,翡翠般的湖泊在晨光中泛着微光,几缕白色的雾气从湖面升起,与天空中的云朵融为一体。
"王先生,水温已经调到38度,加入了你指定的中药包。"护理员轻柔的声音从浴室传来,"理疗师九点到。"
李青走回卧室,看见王轱辘正尝试从床上坐起来,左腿僵硬得像根木头。这半个月的温泉疗养让他的关节炎有所缓解,但多年劳损造成的损伤不是短时间能恢复的。
"慢点。"李青扶着他坐稳,递过一杯温水,"先把药吃了。"
王轱辘皱着眉吞下五颜六色的药片,目光却一直往窗外瞟:"今天天气好,我想去湖边看看。"
"做完理疗再去。"李青的语气不容商量,"昨天走太多路,晚上疼得睡不着的是谁?"
早餐是当地特色的蜂蜜酸奶和全麦面包,搭配新鲜水果。王轱辘一边吃一边翻看青山村发来的工作报告。
自从安装了远程会议系统,他每天都要"参加"合作社的晨会,虽然李青再三强调这是疗养假期。
"菌生这小子可以啊。"王轱辘指着平板上的数据图表,"新培育的抗旱品种比预期提前两周出苗。"
李青凑过去看,屏幕上显示着试验田的实时画面,绿油油的幼苗整齐排列,长势喜人。画面一角能看到梨叶的身影,她正在指导新来的实习生。
"你女儿现在是省农科院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了。"李青不无骄傲地说。
理疗师准时到来,是个毛利族壮汉,手臂上纹着传统的螺旋图案。他帮王轱辘做了一套专门设计的水中运动,温泉池的特殊浮力让原本在地面难以完成的动作变得轻松。
"你的肌肉状态比上周好多了。"理疗师按摩着王轱辘的左腿,"再坚持两周,走路应该不会那么疼了。"
趁王轱辘做理疗的时间,李青去了疗养院的农业研究中心。这是她偶然发现的宝藏——新西兰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正好与疗养院有合作关系。
"李女士!"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热情地迎上来,"您上次提到的智能灌溉系统,我们做了初步测试,效果惊人!"
詹姆斯带着李青参观了他们的试验田,一排排传感器监测着土壤各项指标,与青山村的系统异曲同工,但在节水方面更有独到之处。
"我们想引进这套技术。"詹姆斯指着几块试验田,"特别是针对干旱地区的改良版。"
李青仔细查看了数据,心中已经有了合作方案:"我可以让技术团队发详细资料过来,不过。。。"她狡黠地笑了笑,"我们更希望是双向交流,比如你们的地热温室技术。"
中午回到别墅时,王轱辘已经做完理疗,正坐在阳台上和青山村视频。屏幕那端,梨生抱着王青山,Emily抱着王思远,两个小家伙正咿咿呀呀地冲着镜头挥手。
"爷爷!"王青山突然清晰地喊了一声,惊得王轱辘差点打翻水杯。
"听见没?他会叫爷爷了!"王轱辘激动得声音发颤,立刻截图发给了通讯录里所有人。
午饭是在疗养院的花园餐厅用的,当地特色的窑烤羊肉鲜嫩多汁,配着新鲜蔬菜和奇异果酱。李青和王轱辘被安排在一张能看到湖景的桌子,周围多是白发苍苍的疗养者,悠闲地享受着阳光和美食。
"詹姆斯想引进我们的智能灌溉系统。"李青切着盘中的羊排,"我打算用这个换他们的地热技术。"
王轱辘点点头:"菌生前两天还说想改良温室的供暖系统。"他喝了口当地的红酒,"这边的农业确实先进,但我们的智能化程度更高。"
饭后,疗养院组织了一场小型农业科技展。来自各国的疗养者中不乏农业专家,大家自发分享各自国家的先进技术。李青和王轱辘成了焦点,他们展示的青山村发展历程引来阵阵赞叹。
"从五个塑料大棚到跨国农业集团,只用了二十多年?"一位荷兰专家难以置信地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王轱辘笑了笑:"一开始只是为了吃饱饭,后来。。。"他看了眼李青,"后来发现能让更多人吃饱饭,感觉也不错。"
傍晚时分,李青推着王轱辘的轮椅沿湖滨步道慢慢前行。夕阳把湖水染成金色,远处的雪山泛着粉红的光晕。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温泉池,不少疗养者泡在里面聊天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