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工人数在百人以上的工厂就算是上规模工厂了,而雇工在十多人左右的类似家庭作坊的工厂才是香江的主流,数量过总数的7成。
所以,像越同工业区这样的,集中了几家上千名雇员的工厂区很少见,至少在电子制造业里是没有的。
“杨山先生,你认为未来的工厂都需要你这样的集中规划吗?”
“是的。目前咱们这里的工厂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为主,所以对这方面没有迫切的需求。不过在未来,新兴技术企业的产业链条会非常长,需要合理的布局规划以及完整的配套辅助设施,这些方面个人很难实现,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持。”
港督默默的理解着杨山的言辞,没再提问。
“你们几家在这个厂区的总投入到现在是多少?”夏鼎基问道。
杨山几人互相看了看,“不算招募工人的话,拿地皮、平整土地、建房、购买设备总计大概8亿港币。要把厂房填满,未来可能还会投入几千万到一亿。”
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众人还是啧啧嘴,这种资金投入密度,都快赶上中环商业区了。
“大投入大产出啊!”夏鼎基有些感慨,“香江也没几个人能玩得起的。”
“未来你们还对土地有这么大的需求吗?”工业署的人问道。
“有。”火大少率先表态,“我的工厂最新建造的厂房在大屯那边,如果能整合到一起,工厂的运营效率会高出一成多。”
“是的,我的星辰厂如果能贴近杨生的配件供应厂,也会方便不少。”胡公子也跟着说道。
他们一行人行程很紧,下午还要去参观沙田的石门工业区,所以饭后就离开了。
送走参观的人后,任韦黎说道,“我听说,港府好像要开新的工业区?”
“是的,我也听说了,就在大浦。”火大少指着海湾的对面,“大概是在那个位置,据说要大规模填海。”
杨山也听说了,他眯缝着眼睛看向那边,“看起来没多大面积,几十公顷?”
“那也不少了,咱们香江现在还没有那么大面积的完整工业区呢。也不知道开出来后地皮贵不贵。”胡公子现在对星辰电子厂的小打小闹也有点不满足。
“应该不贵吧,港府难道不会给点优惠或者补贴之类的政策?”任韦黎也幻想着。
“会吗?那个财政司长不是总说不干涉经济行为么?”火大少摇摇头,“他一直都是积极不干预政策的践行者。”
“世道在变啊,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弯弯那里对新兴产业的补贴力度非常大,据说今年他们的芯片厂就要投产了。还建了几个印刷电路板厂。”任韦黎在那边也有些人脉。
“即使港府不补贴,荒山野岭的也没多少钱。他们要是真的开出来,我会再买一片更大的地。”杨山回身看了看三年前还是一片荒地的越同工业区,“这地方待的有些憋屈。”
“那一起呗。”火大少对这事儿很积极,“黎哥,买不?”
任韦黎有些犹豫,“我家的厂子用不了那么大面积。”
“买吧。到时候我把录音机厂的电路板交给你家代工。”杨山当然要拉着同伴一起花钱。
其他几人对视一眼,他们知道杨山准备拿回云扬电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