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三十分。春雷厂新建的S1生产线一号测试工位,被冷白的日光灯照得如同手术室般明亮。空气凝滞,只有设备低沉的嗡鸣和人们压抑的呼吸声。技术骨干、车间负责人、李向东、林青青、罗燕等人围在工位旁,目光聚焦在传送带上那台刚刚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直板手机样机上。它线条方正,外壳还带着模具的冰冷感,静卧在测试夹具上,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技术员紧盯着示波器和万用表,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主板上电准备完毕,三、二、一……通电!”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李向东站在最前方,眼神锐利如鹰,沉声下令:“上电——确认电流!”
“嗡……”轻微的电流声响起。
测试夹具上的指示灯瞬间亮起绿色!
紧接着,那台沉寂的直板机,其镶嵌在正面的那块小小的Lcd单行液晶屏幕,如同沉睡的种子被唤醒,像素点由暗转明,缓缓地、清晰地显示出一行字符:
“SpRING-1”。
短暂的、令人窒息的寂静后——
“哗!!!”压抑了太久、积蓄了太久的掌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猛地爆发出来!掌声中还夹杂着几声无法抑制的低吼和抽气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质检员,激动地摘下眼镜,用力擦了擦眼角,声音哽咽地低语:“亮了…它真的亮了!咱们春雷的…成了!”
冷白的灯光下,那行小小的“SpRING-1”,如同破晓的第一缕曙光,刺破了国产通讯设备制造的漫漫长夜。
时间推移至上午十点。S1线经过数小时的紧张运行,首批500台“SpRING-1”样机全部下线,整齐地排列在分拣工位的传送带上。初检环节正式开始。空气中弥漫着新塑料和焊接锡膏的混合气味。
罗燕带着成本控制线的记录员穿梭在工位间,手中的表格快速记录着:物料实际消耗量与bom(物料清单)的差异、发现不良品的位置、初步判定的返修原因。每一个数据都关乎成本,更关乎未来的定价空间。另一边,林青青戴着蓝色的防静电手环,正和几位资深质检员一起,仔细检查每一台流过的样机。她手中的红色记号笔在问题机上快速圈点:“屏幕边缘溢胶”、“电源触点疑似虚焊”、“后盖右下角轻微翘角”……她的笔记本上,早已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缺陷描述和初步分析。
临近中午,罗燕拿着初步汇总的数据快步走到李向东身边,声音带着一丝紧绷后的放松,也有一丝凝重:“李董,首检良率出来了:85%。比我们内部预演的最低预期略好,但距离量产标准还有差距。”林青青也走了过来,她抬起手腕,防静电环下白皙的手腕上沾了点红笔油墨。她没有看报告,而是直接对着李向东,伸出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个“九”和“二”的手势,眼神坚定:“给我三十天。三十天内,把这条线的良率,提高到92%以上。”
午饭后,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巨大的白板上,贴满了首检发现的各类不良品的照片和记录单。林青青站在前面,手持激光笔,声音清晰冷静:“首检500台,不良75台。问题分布集中:屏幕胶线错位或溢胶,占比35%;电源模块触点虚焊或冷焊,占比28%;后盖装配不平整导致翘角,占比20%;其他零星问题17%。”她的激光点在照片的缺陷位置精准停留。
“屏幕溢胶,”杜工皱着眉头发言,“跟咱们的注塑模具温度控制不稳有很大关系,热胀冷缩,精度就跑了。我建议,立刻给模具加装闭环控温装置,成本不高,但效果立竿见影。”几位负责焊接工艺的工程师也补充:“触点虚焊,跟回流焊炉的温区设定和载具设计有关,需要重新做doE(实验设计)优化参数。”关于后盖装配,则指向了外壳注塑的变形公差和装配夹具的定位精度。
李向东听着众人的分析,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当最后一个问题讨论完毕,他霍然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黑色马克笔,在问题清单旁边用力画下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好!问题都摆出来了!从现在起,成立‘SpRING-1良率攻坚小组’,林青青任组长,杜工、焊接王工、注塑张工、质检刘工为核心成员!我亲自督战!”他转身,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目标:三十天,良率92%!挂表推进,每日晨会汇报昨日缺陷率下降进度!”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气势:“技术室门口,给我贴上新标语:‘次日缺陷率下降目标未达成,相关责任人自动滚出攻坚组!’”
接下来的日子,S1线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模具加装了控温设备,焊接参数经过数十次实验优化,装配夹具重新设计制造,质检标准卡得更严……每一天,缺陷率统计表上的数字都在细微地变化着。
一周后,由市电子局、合作方技术代表以及厂内资深工程师组成的三方技术审核小组,对S1线的试产成果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的审核报告结论清晰:
·结构完整:产品设计可靠,主要功能实现。
·工艺稳定:关键工序能力指数(cpK)经整改后已初步达标,过程控制体系建立。
·供应配套:核心元器件供应链稳定,库存及物流体系满足初期量产需求。
审核组长在报告上签下名字,对李向东说:“恭喜李董,S1线试产阶段,通过!”
当天下午,全厂广播响起李向东沉稳有力的声音:“全体春雷同仁注意!SpRING-1项目试产阶段,正式通过验收!即日起,十天内,S1线全面转入量产状态!各部门,按量产计划,全力推进!”
罗燕紧接着在管理层会议上报告:“元器件库存可支撑首期4000台生产。财务部已批准首期量产预算,资金到位。”会议桌旁,一直紧绷着神经的林青青,此刻才真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她看向李向东,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笃定和自豪:“我们……真的可以做手机了。”
夜色深沉,加班的工人已陆续离开。试产车间里,部分设备仍在进行维护保养,日光灯管发出稳定的白光,照亮着安静下来的流水线。
李向东和林青青并肩走过长长的生产线。传送带静止,工位整洁,空气中还残留着白天奋斗的气息。他们最终停在了那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号测试工位前。那台点亮了春雷手机梦的“SpRING-1”初号样机,被精心保存在一个透明防尘罩里,静静地陈列在工位旁。
林青青的目光落在防护罩里那小小的屏幕上,“SpRING-1”的字样仿佛永不熄灭。她想起很久以前的一次对话,轻声问道:“还记得你当初说的吗?‘bp机之后’……是不是,就是指这一步?”
李向东没有立刻回答。他凝视着那台划时代的样机,仿佛透过它看到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看到了图纸上的争论,看到了车间里的汗水,也看到了更远的未来。良久,他才缓缓点头,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
“对,就是这一步。”
“从它屏幕亮起的那一刻起……”
“我们春雷,就已经不是在追赶了。”
“我们,在写下一个时代的剧本。”
冷白的灯光流淌在光洁的机壳上,倒映着他们并肩而立的身影。那行“SpRING-1”,如同一个微小的火种,已然点燃了燎原之势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