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你可以思惟增长广大,第二个次第。说这个业它的体性是,善业引生可乐果报,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而这当中会有变化的,会增长的。这个地方破除我们,我虽然造了一个微小恶业无所谓嘛,不可乐果报也是微小,不是的。这个种子种到泥土以后,它最后开花结果是很多很多;微小的恶业如果不断除,你相续地造作,它这个”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就是它累积也会变成大的恶业。我们对于微小的善业也不应该放弃,因为你相续地造作,今天做明天做,时间久了它也能够变成广大的善业。所以当我们第二个次第,思惟业增长广大以后,对于微小的恶业也应该断除,对微小的善业也应该去修学。
三、应该思惟,就是“未作不遇,作已不失”。你没有做的业,绝对你不会去承受的;你已经做的业,没有忏悔之前也不会失坏。
从这样业果思惟,我们的内心就会有一道光明,就是会深信业果,由深信业果当中我们就能够生起两个心所法。第一个是惭愧心,我们对于自己身口意的恶会生惭愧心,能够减损恶业的势力;其次,我们能够生随喜心,我们对一切的善法能够生随喜心,使令我们的善法不断增长,就是刚开始应该先栽培这一道的善根。当然我们这样子做以后,慢慢慢慢的,我们心中的恶法会降低,善法会增长,这个果报感受也会由苦受转成乐受。
我们进一步应该思惟无常,思惟念死无常,来破除我们对现世安乐的一个执著。这当中,宗大师又提出三个次第:就是我们思惟今生决定要死;思惟死无定期;思惟死的时候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这三个内容最主要的就是第一个,思惟你今生决定要死,第一个生起,后面就不难了。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上,昨天活着、今天活着、天天活着,我们对死亡没有一个警觉性,没有警觉性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把离苦得乐的目标,就锁定在今生,会把精神体力完全去追求今生的安乐;但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都破坏掉。
就好像说今天一个房子盖在断层带,假设我们没有警觉性,我们把所有的钱都去装潢在这个房子上,等到房子地震一生起的时候,把这房子破坏了,里面装潢,高级的设备完全破坏掉了,什么都没有了。当我们能够预先知道这个房子迟早要破坏,我们会拿一部分钱来装潢这个房子,也会留一大部分的钱放在银行。当这个房子破坏以后,没关系,我这个钱还可以在另外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再买一栋房子,再重新装潢。
当我们思惟这个死亡要到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利用今生的努力,去追求一个不可破坏的功德。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从无常当中,去把我们的生命观扩充到来生。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说你应该在寂静当中去加强你的善根,这个时候你心中的烦恼就会有变化,心中就会有变化。所以说“何假外缘,方生分别?”这当中完全是你的心识活动,你过去的心识水流流到今生,你今生的努力也会流到来生,心中的分别就是这样产生的。
好,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因为我们在思惟法义的时候主要是靠第六意识,独头意识。前五识不能跟法义接触,不可以。第七意识的所缘是第八识的见分,它必须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比如说你是一个人,这个第七意识缘到第八意识就是一个人的见分,人的第八识的见分,你就会认为我就是一个人;如果你是一个蚂蚁,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的见分,蚂蚁它有蚂蚁的相貌。
我身为一个人,这个我当然会比较大,自我会比较大;当然你要做国王,那个我又不一样,那又更大了;蚂蚁的时候这个就比较卑劣了,但是它还是认为有一个我,我比较卑劣,我就是一个蚂蚁,我的工作就是搬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这些都是第七识所缘的,就是第七意识去缘第八识的那一期生命的见分,然后产生自己心识的一个影像,它就认为这个影像就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它还是没有真实攀缘到第八识的见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不是转变。第六意识去缘这个本质境,它自己的心识就会出现影像相分,它一定会出现自己的影像相分,就是我们的心识,只能够受用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是这样子的。
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己二、释生死由何难。我们看这个问难的内容。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前面的“分别由何难”是说明心识生起的因缘;这个地方又再一次问难说,虽然只有内识,没有外在的境缘,什么样的因缘使令有情的生死相续呢?前面是在问这个心识的因缘,这个地方是讲这个心识到底发动什么样的作用?这个心识的相续它代表什么意义?就是代表有情生死的相续。我们看偈颂。
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当中生死的因缘,它提出两个:一个是因,一个是缘。这个因就是诸业习气,这个缘就是二取习气。《成唯识论》有四种解释,护**师是以第四种为主,就是蕅祖所选的这一组,就是依这个因缘相续来解释。但是这当中,护**师觉得第三种,以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以三障的解释也不错,所以我们待会也可以以三障相续来解释生命的相续,来做补充。我们先解释蕅祖所选用的第四种,就是约着因缘相续来解释,我们先消文。
“由诸业习气”。这个诸业习气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有漏、无漏二业的种子,有漏或者是无漏的两种业力的种子,叫诸业习气。这个是生命的一个因,就是有这样的一个种子,有这个业种子。其次“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因为这两个种子都有执著的意义:一个是对我的执著,一个是对法的执著,所以叫做取。这个二取的种子,习气就是种子,是一个缘。因为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这两种种子,就使令了前一期的异熟果报结束以后,又能够相续的引生下一期的异熟果报,这当中包括了分段生死,也包括了变易生死。
那么这有一个问题,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一个问,说为什么都以习气来做这个生命的因缘,为什么不以现行法呢?这个业的现行,二取的现行也可以滋润生命,为什么以种子来做这个因缘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因为现行法它是刹那生灭,一生起以后无间必灭。这样的一个现行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招感善恶的可乐不可乐果报。因为你造一个善业,这个业的本质也是刹那刹那生灭,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它没有足够的力量。种子它可以累积,这个种子可以累积你所有业的势力,所以种子的势力大,现行的势力少,因为现行只能够作一个点状的。这是第一个因缘,约势力的强大,来抉择你这个习气。
其次,这个现行是有间断,种子没有间断。比如说这个人前半生造了很多恶业,但是他都没忏悔,虽然他后半生没有因缘,缘缺不犯,但是他也可能因为前半生所累积的恶业太强了去得果报。虽然他后半生不做了,就是现行是有间断,但是他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是相续的,它还是一个强大的势力,还是会以种子去得果报。所以这个现行是有间断,种子无间断。以这个有间断和无间断的理由,也是应该以种子来做生命因缘的一个抉择。这两种情况。所以不管业力,不管是从烦恼所知二障来说,都是以种子来做生命相续的因缘。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消文,看蕅祖的注解,看第一段总标。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这个地方第二个解释就是生死由何难。说这个生死相续是由内在的心识,这个内在的心识有种子的相续,还有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相续,所以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缘,完全是一种心识的作用,这是总标。再看别明。别明蕅祖分成两个:一个是分段生死的因缘,一个是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的因缘。先看第一个分段生死。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什么叫分段生死呢?就是生命的长短它有一定的期限,一段一段,或者是六十岁、或者七十岁、或者八十岁,这个长短有一个固定的期限,叫分段。这个三界的分段生死,是由第八识当中有漏的善不善业的业种子为因。当然如果是善业强的,就是人天的果报;如果是恶业强,就到三恶道去,这个是三界的分段生死的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这当中要必须以我执为根本的烦恼,由烦恼障种来滋润业力,才能够得果报,就招引六道生命这个粗的异熟果。使令前尽后生,因为我们的有漏业种会相续,烦恼障种也会相续,也就使令“前尽后生”,前一期尽,后一期再出现。这个是讲到分段生死,再看第二段。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异熟果,前后改转。
就着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来说,这个不思议,就是妙用难测。这种果报体很多的妙用,很多很多的神通,很多的妙用,三昧陀罗尼。为什么讲变易呢?就是说,他这一期的生命没有一定的期限,能够以他的本愿力,能够长,也能够短,所以叫变易。他的生命体的生命能够有变化,他要决定早一点走,或者晚一点走,他能够决定的,叫变易生死。
这个变易生死怎么来呢?是由无漏的有分别业种子,它是无漏,这当中不能有烦恼,不能有自我所产生的烦恼。但是它这当中有虚妄的分别心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它必须有法执。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不思议变易生死,它是一种无漏的戒定慧为因,但是这当中的所知障有两种。
第一个,如果是定性的声闻,定性阿罗汉,他就是认为有生死可厌离,有涅槃可以证得,他就以这样的一个法执,就进入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去了。第二种是属于不定性的声闻,或者是一个自在位的菩萨,就是界外的菩萨。他的法执是什么呢?他执著上有无上菩提可以追求,下有有情众生可以度化,上求无上菩提,下化有情众生,这个都是真实的。他以这样的所知障,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意生身,所以有各式各样的因缘。
我们看,所知障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的微细的异熟果,前后转变。当然如果说他今天入了一个定性声闻,入了无余涅槃,那是没有所谓的生这件事情。这个地方是讲这个不定性的阿罗汉、独觉、还有已自在的菩萨,他恐怕因为在涅槃当中会废修,会荒废了他长时间修习菩萨行的缘故,所以他以他的大悲愿力受生在三界,这叫意生身。这个意指的是他的愿力,他的愿力要能够活一百岁、一千岁、一万岁都可以。这三种指的是不定性的阿罗汉,不定性的独觉和已得自在位的菩萨,这三种意生身。
这种是无漏的微细的异熟果,也会前后改转,这怎么说呢?前后地改转不是指他的色身的老病死,是说改秽为净。他能够改变他一些污秽的法慢慢地减少,他的清净的那些功德、那些波罗蜜慢慢地增长,这样子也安立作生死,就是恶法慢慢慢慢地灭,善法慢慢地增长。
因为这些都已经是出世间的圣人,他们是以大悲心的缘故来到这个世间上,一方面成熟众生,一方面庄严佛土。所以他内心当中的罪业慢慢的减少,心中清净光明的波罗蜜慢慢增长,这样子也可以说是“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也可以这样讲。这样讲就是完全依内心安立了,不像前面的分段生死,是从果报的老病死来安立的,这个地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