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声闻和不定性声闻,就是说如果这个声闻人,他一开始到修学佛法,乃至于成就阿罗汉,完全没有接触大乘佛法,这个人就一定要成就阿罗汉,一定要入无余涅槃,叫定性声闻。他成就阿罗汉以后,绝对不会以大悲愿力在三界得果报的,他一定要入无余涅槃,叫定性声闻。因为他的阿赖耶识当中完全没有栽培大乘的善根,完全是小乘根性。
另外一个是退大取小的声闻,就是说他过去生曾经栽培过大乘善根,后来遇到恶因缘以后退大取小了。但是他那个大乘善根是不可以破坏的,所以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也有因缘会回小向大,叫不定性声闻,就是退大取小的罗汉,这种情况叫不定性声闻。所以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也能够有因缘。
就是《成唯识论》说他为了要不断地积功累德,他恐怕入无余涅槃会荒废他积功累德。因为在无余涅槃当中没有第六意识,没有第六意识是不能积功累德,第七第八是不能积功累德。所以他必须以他的大悲愿力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在尘劳的世界里面,“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在凡夫的苦恼世间当中跟众生结因缘,我做你的子女、或者做你的太太、做你的先生,跟众生结缘。慢慢慢慢地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去成熟众生的善根,点点滴滴的菩萨道当中,去成就他未来的国土,这个叫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思议变易生死有两种:一种就是定性声闻他会选择入涅槃,这也是不思议变易生死;其次,不定性的声闻和菩萨,他会选择在三界得果报,因为这个三界的果报体有前六识,有这个好处,有前六识就能够积功累德,就能够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是这样子。我们看第三段结示。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就是说这个生死的相续,完全是属于内在心识的烦恼和业力,当然这个地方业力指的是亲因缘,烦恼是一个增上缘,是一个缘。这个业是一个因——由诸业习气,这个指的是业,业种子,有漏、无漏业的种子。二取习气俱,这个烦恼、所知二障就是惑。所招感,不必等待心外的境缘才有所谓的生死,就是生死完全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可以这样讲。
“二取”——指烦恼、所知二障,俱有执著义故,叫二取。
这个二取指的是烦恼障,烦恼障是取着有一个我;所知障是取着有一个实法,不管是杂染的生死法,或者是清净的涅槃法,都是有真实性的,叫所知障,这个所知障是一种法执。这当中都有执著的意思,叫做取。我们再把这个文消释一下。这个地方可以把它分成因、缘、果,果报的果。
“由诸业习气”,这个是生死的因。为什么会有生死呢?因为有业力。当然这当中如果约分段生死的业力,就是有漏的业力,有漏的善或者是有漏的恶业;如果是界外的变易生死,那就是无漏的业力,无漏的戒定慧。这个是生死的一个因,叫诸业习气,这都是指种子,不指现行。
其次,这个缘,“二取习气俱”,因必须有这个缘的滋润。如果是约分段生死,它的缘就是烦恼障,有烦恼来滋润业力才能得果报;如果约变易生死,他必须有这种法执,或者执著涅槃为真实有,就入涅槃;如果执著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得到三界以内的变易生死。就是有烦恼、所知二障,是一个缘。
那么因缘的和合,就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使令我们的生命就这样相续,前一期的果报结束,因为这两个种子还在,这两个种子的势力和合,又再得果报。又在三界当中,或者在涅槃当中,得一个异熟果报。这个异熟果报要到佛,“金刚道后异熟空”,佛就把这个分段、变易生死通通息灭了,所以佛陀没有所谓的生死这种事情,没有分段生死,也没有变易生死。自佛陀已降,都有这样的生死相续,都是还有这样的诸业习气和二取习气,也就会有生死的相续。这一段我们是根据约着因缘的相续,因就是业力,缘就是二取,来解释这一段。
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三障,惑业苦三障。我们先消文。“由诸业习气”,这个时候指的是业障,业力,就是善恶业的种子。这个缘指的是烦恼和果报。烦恼是指烦恼的种子,果报指的是名言种子,名言种子是果报,我们待会再解释。
这个烦恼和果报怎么二取呢?因为烦恼是能取故,这个果报是所取。这个烦恼是能取着,那取着谁呢?就取着三界的果报,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法。所以这个二取是指的能取和所取,这个能取是惑,这个所取是苦。前面的是一个业,因为这三种因缘,三种杂染——惑业苦三杂染,也可以使令我们“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成唯识论》的第三种解释,护**师他也同意这样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只是一个开合的不同,其实约三障解释更详细,开出来更详细。
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七面,附表第十七。这个十二缘起主要是解释分段生死而已,分段生死。这个十二缘起,我们一般所学习的内容是小乘阿毗达磨的业感缘起。小乘阿毗达磨业感缘起讲十二因缘,是讲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未来。在《成唯识论》的阿赖耶缘起,讲十二因缘是讲两世一重因果:过去世跟现在世是两世,可以这样讲;也可以说是现在世对望着未来世,也可以这样讲。那我们今天所采用的是由现在世来对望未来世,就是两世一重因果,这是根据阿赖耶缘起的角度来发明的,我们解释一下。
附表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一、无明:这个无明是一个心所有法,这个是指的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有法,叫痴。“于诸谛理,迷闇为性”,对这些世俗谛的道理,对这个真谛的道理迷闇,不明白。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真谛?不明白。在当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异熟果愚,第二个真实义愚。
这个异熟果愚就是对世俗谛,这些善恶的业果决定的道理不明白,不明白说你造了善业有什么意义?你也不明白造了恶业有什么意义?不明白善业能够成就可乐果报,恶业能够成就不可乐果报,对于这样的缘起道理不能明白,这第一点。其次,真实义愚,这个是对二空——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能明白,对一切法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这个道理不能明白。
这两种情况叫发业惑,这都是属于烦恼。因为这样的烦恼能够发动有漏的业力,所以叫发业惑。这个业是谁发动呢?是由痴心所发动的。有这个无明才能发动业力的,没有无明不能发动业力。所以它这个无明一动,当然它可能是个种子位,但是一起现行,这个时候落入行。所以这个地方的发业惑是指现行来说,第六意识所相应的一个心所的现行,发业惑。
二、行:无明相续地发动,就会创造很多的行,这个行就是一个造作。它不是一个寂静,或者是身、或者是口、或者是意,这样的一个造作。这样的行有三种种类:第一个是福业,第二个是非福业,第三个是不动业。这个福业指的是善业;非福业是罪业;不动业指的是禅定,或者是色界的四禅,或者是四空定,这都是不动业,这些业都是由前面的无明所发动的。这个地方的“行”不是约现行,是约种子,是以种子来总论。就是你今生的种子,这个地方指今生,你今生所有的造作的种子来论的。
二、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些种子是能引支,它能够引发后面的五支,哪五支呢?引发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地方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也是一个种子,这个叫做名言种子,“谓八识中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第八识当中能生当来色、心异熟果的种子。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名言种子,是由前面的无明和业种子的和合,而产生的一个三界的果报体,当然这个果报体包括色法,也包括心法。如果这个是无明跟福业相应,它就招感在欲界里面的三善道,无明跟福业和合;如果无明跟这个罪业——非福业和合,就在欲界的恶趣,三恶趣得果报;如果无明跟不动业的和合,就在色界、无色界得一个名言种子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一个阿赖耶识,一个名色,当然这个名色可能是一个三恶道的名色;或者是一个诸天的名色,诸天的六根,诸天的一个触、诸天的受,触和受是心所有法了,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心王。
这样子讲的话,就是它有各式各样的三界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但是这都是种子,这个时候还没有生起现行。就是你造作一个业力,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哦,你在阿赖耶识当中,成就一个人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你继续造作,这个名言种子再加强它的势力,这个人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加强。你造得更殊胜,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更庄严。
你起了一个贪嗔痴的烦恼,当然这个指的是现行,现行的活动就造作了,这个时候你阿赖耶识当中有一个地狱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你相续地让这个烦恼活动,这个名言种子就相续地存在,乃至于更加地坚固。所以这个名言种子怎么来呢?是由前面无明的烦恼跟业力的和合。
不过这当中有一点差别。名言种子就是一个三界的果报种子,包括色法、也包括有明了性的心法。如果说有些人是属于无明比较重,业比较轻;有一种人是业比较重,无明比较轻,这个地方有差别。我们举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家有看过吗?文昌帝君在《阴骘文》当中,他讲到十七世的转世,吾一十七世作士大夫。这文昌帝君,他前面的十七世都是读书人,读书做官,做官读书,而且他做官都非常清廉,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福业。后来有一次,他十七世以后做了读书人和做官以后,后来做一个山神,管理一个大山,统领很多的鬼神。这当中的生命有点变化,那个时候刚好是秦朝的末年,秦朝暴政,大家很苦恼。这个山神在山上看到众生很苦恼,起了一念慈悲心,他想要去挽救众生。
那么这个时候他心一动就投胎了,就投胎到汉高祖一个妃子叫戚夫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个戚,戚夫人。汉高祖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楚汉相争,把项羽打败了,打败以后他自己做皇帝,宠爱戚夫人,这个时候就生了一个儿子叫如意,这个如意就是文昌帝君来投胎的。长出来的相貌那就是不一样,有善业的人,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感觉就不一样,他这个色法也庄严,那个明了性也特别得聪明,特别地有堪能性。当然汉高祖也是不简单的英雄好汉,他一看就知道如意是一个人才,但是他本来是已经跟吕后生了一个儿子,立他为太子,他就很想要把旧的这个太子给废掉,安立如意。这件事情就触恼了吕后,她怀恨在心。但是汉高祖还在,她也不能表示行动。
后来汉高祖他死掉以后,吕后就掌握大权了。掌握大权,她就把戚夫人叫过来,把戚夫人两只手砍断,两个腿也砍断,就丢到盐巴里面去,用这个很残酷的刑把戚夫人给弄一死了。
弄一死以后就找晋惠帝来看,晋惠帝那个时候他是汉高祖的儿子,看到了以后吓了一跳,没有多久他也死掉了。这个吕后不但是把戚夫人给杀了,把如意也给杀了。如意要死的时候就说,说我跟你无冤无仇,你一念的嫉妒心就杀了我的母亲又杀了我,我以后一定要找你报仇,要变成毒蛇来杀害你。
那么这一念的嗔恨心,也可以说一个无明烦恼发动,他也不相信什么因果了,善业因果都不相信了。就是“异熟果愚”,一念的愚痴发动这样的邪愿,哦,果然他变成一只大蟒蛇。但是这个时候他这个名言种子,它的成分罪业的成分很少,完全是无明的成分多。所以他虽然变成一个畜生道的果报,那个果报体没有障碍,没有那个蛇的那个苦恼的境界,没有。这个鳞片里面也没有虫咬他,也没有说掉到热沙当中,用热沙来烧他,没有这回事情。他在空中飞过来飞过去,非常自在。但是因为他那个无明的痴发了邪愿,使令他变成大蟒蛇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