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唯识三十颂 > 第22集直解(第2页)

第22集直解(第2页)

后来这个大蟒蛇在空中飞过来又飞过去,当然他发了这个邪愿跟吕后就结下一个恶缘了。经过几世以后,这个吕后在三恶道受苦恼受完以后再做人,她善业起现行,做一个县官。做县官这当中就会有事情出现了。这个大蟒蛇在空中飞过来飞过去,就有一个夫妇,一个中年夫妇结婚了很久都没有生儿子,就到山上去求山神祷告。祷告完以后,这个老人家就把身上的血跟头发,就把它放在碗里面,把血跟头发和合。他说山神要有灵,就在这个地方出现我的儿子,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形状,我一定把当做儿子来看待,就回去了。

当时那个老人家祷告得很虔诚,这个大蟒蛇就被他感动,因为文昌帝君他本身就不应该做蛇的,所以他明了性很强,很能够有慈悲心的。那么一感动以后就一念之间就投胎到这个地方去了。第二天老人家把这个碗打开,哦一条小蛇,也好,不管怎么样总是一个动物,就把它带回去抚养。结果抚养,一下子就长得很大,变一只蛇,这老人家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但是不管怎么样,不管文昌帝君过去智慧栽培多深,所以说这个三障——这个果报体就有障碍。他这个蟒蛇就要吃肉,就把邻居的鸡和鸭都吃光了,这邻居一告就告到县府去了。这个县令就派人来说,说你养这条蛇,把人家鸡鸭都吃掉了,你把这个蛇交出来。这老人家晚年得子,怎么能够交出这个蛇呢?不可以啊。不可以,好,把你抓走,就把两个夫妇抓走,关起来,除非你把这个蛇交出来。

文昌帝君这个大蟒蛇他是明了性很强,因为过去生栽培的智慧的善根很强,说哦,你把我父母亲抓去了,就变成一个书生去找那个县长。他跟这县长一接触的时候,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哦,你过去生就是害我母亲、害我的那个吕后。就警告他说,他说你把我老父亲老母亲抓走了,是不是?他说是的。他说我限你三天之内放人,否则你会有大的灾难,讲完就走。走了以后,那个县长也不甩他。不甩他,那个大蟒蛇的境界那还得了。它就像龙一样,到大海水去吸那个水,就一下子把那个县全部淹没了,死了三千多人,当然吕后也死掉了。

但是这个时候蟒蛇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也有变化,他先前只是一念烦恼的活动,使令他当蟒蛇,没有罪业的因缘,所以没有使令他苦恼。但他有三千人的命债在身上的时候有罪业,他就从空中掉下来,从此不能再飞了。这个鳞上长满了虫,就在沙漠当中受那个炽热的苦,当然只是现报而已,正式的果报在三恶道。

这当中,我们还要追溯到他前面,他曾经在早期的时候,在汉朝的时候,我们不要讲太多简单讲一下。那个时候印度有一个大臣送了我们中国皇帝一个佛,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那个皇帝,这个是一个普通神,这个是外国的神,就不重视,就放到一个马房去。后来这个皇帝就生病了,生病以后,这个天神说,你对圣人不恭敬。他醒来以后说,我怎么对圣人不恭敬,想想也想不出来。文昌帝君那时候做官,他说:臣常闻,我曾听说在西方有圣人出世,可能这个佛像就是那个西方的圣人,你把他放到马房不对。哦,这样子啊,就给佛像就盖了一个宝塔,恭敬供养,唉,那个皇帝的病就好了。

文昌帝君那一世当中跟释迦牟尼佛结了第一次缘,所以世界上事情是要结缘,跟三宝结缘。所以他做大蟒蛇,造了罪业以后,在沙滩中受苦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来为他说法。他心中的苦恼向佛菩萨忏悔以后,就解脱了蟒身,下辈子就做人。从那么以后,你可以看看他文昌帝君,从那以后他生生世世就跟三宝结缘,后来在三宝当中修行很有成就。文昌帝君是讲他过去生一开始在儒家当中怎么样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是怎么样遇到恶因缘造罪业,后来怎么皈依三宝。

这个地方讲“识、名色、六入、触、受”,这都是一个种子,就是我们这个果报,三界果报这样的识,乃至于名色、六入、触、受是怎么有的呢?是由于一念的无明,再糅合善业、恶业、不动业的种子的和合,就是引生了三界里面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这叫所引支。

四、爱、取、有:然后我们再往下看,当然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种子,现在也可以说是有这个三恶道的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名言种子,也有诸天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有各式各样的种子。但是到底我们临命终是应该去得什么果报呢?这个八和九是个关键——爱、取。“谓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它有润生的作用,润生惑。就是说前面的名言种子要得果报,必须要有临命终的时候爱和取的滋润,就像说是种子必须有这个水的滋润,才能够开花结果。

这个爱取,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它问说,这一切的烦恼都有发业、润生的功能,为什么单单以爱取当润生呢?以前面的无明当发业呢?因为无明发业的势力强,爱取润生的势力强。其实无明也有润生的功能,爱取也有发业的功能,只是它们两的功能有所偏强,所以这样子安立。其实这个嗔心也有润生,临命终有些人发了嗔心,滋润过去的业力去得蟒蛇的果报,临命终也不是完全依爱取,只是说多分是依爱取,多分,所以安立爱取当润生惑。

在《楞严经》上说,说一个人要造邪婬业造得特别重的人,阿赖耶识当中熏习很多这样的名言种子,这些所谓的铜床铁柱的名言种子,等他得果报的时候是怎么得果报呢?他临命终了不是看到铜床铁柱,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一个美女,刚好是他最喜爱的美女那一类型的。他一过去,一动了爱取,一抱,就在铜床铁柱里面得果报。所以我们说爱取,那么他到地狱去怎么会生爱取呢?就是这样生爱取的。它还讲另外一件事说,说你这个人应该要到火烧地狱,是怎么去的呢?是临命终的时候你全身发冷,好冷好冷好冷,穿很多衣服都不觉得热。这个时候你那个中阴身看到一堆火扑过去,就在那个油锅里面得果报了,就是爱取。所以我们在得果报的时候,除了阿赖耶识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名言种子以外,你临命终的爱取,它有滋润业力,业种子、名言种子得果报的作用。

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僧是三宝那个佛法僧的僧,藏是那个三藏,经律论三藏的藏,僧藏法师。僧藏法师他白天就是修福,任劳任怨,为大众师服务,晚上就念佛,老实念佛。到临命终的时候,六欲天次第出现,这个六欲天的名言种子,他当然栽培了很多的名言种子,也栽培了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种子。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他也念佛。但是这个名言种子出现的次第,净土的名言种子没有先出现,就是六欲天先出现。四天王天的中阴身先现前,这个宫殿的境界,乃至于忉利天、乃至于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但在他心中都没有动一念爱取心,他知道这件事都不是我所要的,所以它一出现以后,一下就消失掉;最后极乐世界的莲花才出现,这个时候才动了一念爱取——欣求极乐,一刹那间就到莲花里面得果报。所以得果报,除了我们平常的业力所熏习的名言种子以外,临终的爱取它有滋润的作用,八和九,这个都是属于现生的,指临命终。

十是“有”。“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这个行等六支,行指的是业种子,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名言种子。就是这些业种子和名言种子你造了很多很多,但是都还没有得果报的力量。要等到经过爱取滋润以后,它就有强大的力量,来决定招感当来异熟果报,这个时候叫做有。这个有就是前面的行——业种子,跟识、名色、六入、触、受的那个名言种子,这两个种子经过滋润以后的种子叫做有。而这个种子是有决定的力量得果报了,叫做有。这个地方叫能生支,它能够引生当然异熟果,正式能够引生。这两个都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出现的,这两个是因缘。前面的都是平常的栽培,“爱、取、有”是临命终的时候。

五、生、死:那么当到有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能够阻止了,就是有生了。就是“谓从母胎托生之初刹那,乃至未老死之果法”。可能是在人的母胎、或者是在畜生道的母胎、乃至于在诸天的母胎托生,乃至于还没有老死这个过程,从出生那一刹那开始算起,到还没有老死,这一段都叫做生。那么死呢,“谓由苦果之衰变,乃至死灭位”,这个色心,当然这因缘所生法它就不断不断的衰老、变化、乃至于死亡,这个时候安立做死。这个是所生,是指来生的。

那么这样子讲,这个分段生死,“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我们把它做一个归纳。“由诸业习气”,这个指的是业种子,就是你造了很多的善业恶业的种子。这个二取,“二取习气”指的是爱取的烦恼是能取,所取的是名言种子。爱取是爱取谁呢?取这个名言种子——果报。不过当然主要是能取的爱取,爱取是决定的,名言种子是被动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得果报,第一个是你的业力,第二个是你临命终的爱取,这两个对你的生命都有影响力。

我们净土宗讲随业往生和随念往生。一般人的业力很强的人,善业恶业很强的人,他一下子就得果报了。一般人这个业还不决定的时候,你临命终的爱取就很重要。所以我们讲临终助念,临终助念就是临终帮助他生起正念。帮助他生起正念有两个层次:一种,因为这个人是非佛教徒,你叫他皈依阿弥陀佛有困难,这怎么办呢?你让他忆念他的善业。哦,这个人在今生当中曾经有布施一个慈善机构,你要他不断地去忆念这件事情,念这个施,施波罗蜜,忆念施的这个善念。他这个施的这个爱取,能够去触动这个善业。你起码能够帮他生起正念,忆念善事——念施。最好当然是念佛了,不断地去忆念弥陀的依正庄严,那当然最好了,这个时候会触动过去净业的种子。

所以我们说随业往生或者随念往生,随念,这个爱取的因缘很重要。除非是大善大恶的人,否则临命终的念头,那个爱取滋润的功能是有决定性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平常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你要转变你的爱取。你应该去思惟娑婆世界的过患,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把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转成对极乐世界的爱取。那这个时候,虽然我们很多很多的业力,三界里面很多的名言种子,都还没得果报。但是因为你不再爱取娑婆世界,它就不能得果报了,就使令极乐世界的业力先得果报。我们讲“带业往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靠着临命终的那个正忆念,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先去滋润净土的业力先得果报。然后到极乐世界以后,在那个地方再慢慢慢慢地断除烦恼,所以叫带业往生。

这个地方依十二因缘来解释这一段也是很清楚,护**师他也同意,“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由诸业,就是由善恶业的种子;还有二取的习气,这个地方“二取”指的是爱取的烦恼和名言种子,主要是能取的爱取烦恼,它有滋润的功能,它是缘。那么由这个业力跟爱取的和合,也可以使令我们前一期的果报结束以后,再相续地引生下一期的果报,生死就是这样子出现的。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因缘和合相续?哦,这个相续指的是它的种子。因为在《三十颂》里面,它不讲诸业的现行,也不讲二取的现行。就是说只要你阿赖耶识当中还有这样的种子,还有这样的功能,生死就不能断绝。虽然你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现行,但是你的种子没有调伏,你就不能抗拒三界得果报,所以它不安立现行。

说我现在的心情,也不爱取娑婆世界,也不爱取极乐世界,那我应该不得果报了?不是,你没有这样的现行,但是你当中还有很强大的种子功能,你只是没有遇到因缘而已,所以应该以种子来安立。除非你修止观,你去观想娑婆世界的苦,娑婆世界的快乐夹杂着烦恼、夹杂着罪业、夹杂老病死。你念念之间去破坏你那个爱取种子的势力,一方面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常乐我净。以止观的力量来调整你那个种子的势力,那这个时候生命才会有变化。你只是不思善不思恶,内心当中虽然暂时的无分别住,但是那个种子的功能都在的,三界那个业力都在。所以《三十颂》是以种子来安立生命相续是对的,应该是以种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罪业的种子。是的,所以说我们往生净土,也应该要持戒、也应该要念佛,也应该念佛、也应该持戒。因为“由诸业习气”,我们可以也看得出来,这个善恶业的种子,它也是一个得果报很有强大力量。所以你罪业造得太重,你只是靠随念往生,这件事情不容易。所以我们平常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对的。因为你那个罪业太重的时候,你要靠你的念头,因为那个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完全靠念头,你要栽培的不够深厚,很难转那个业。

我们从这个地方唯识来看,爱取是个缘,业是个因。这表示什么?因是得果报的一个最大的力量,叫因,次的力量叫缘,《成唯识论》是这样定义的。“一切法因缘生”,什么叫因?就是最大的力量就是因,最有决定影响力是因,其次的都是属于缘。所以你平常念佛都念得很少,善业也栽培得少,你很困难。我只是拼临终那一念,会比较困难。因为你主要的因——“诸业习气”,那个业力的种子,你平常念佛念得少,往生极乐世界的业力太薄弱,而三恶道业力太强,你完全要靠临终那一念,恐怕不容易转。

所以我们应该平常忏除无始的罪障,把这个业种子——“诸业习气”这个业种子,使令它的势力单薄一点,不要太大,把往生净业的势力强大起来。然后再栽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换句话,我们应该要注意“二取习气”,也应该注意“诸业习气”,这两个都要注意。之所以祖师大德会强调持戒念佛,就是我们应该避免造罪业。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也可能。总之,你这个业力的种子如果没有忏除,临命终就会出现,强者先牵;就是你在临命终的时候,看哪一股势力最强,它就会先出现。是的,就是多忏悔,呵责自己,断相续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