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唯识三十颂 > 第26集直解(第3页)

第26集直解(第3页)

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前面的资粮位是一个散散乱乱的境界,这个加行位的菩萨那已经是非常不得了,他能够息诸缘务,加强自己的止和观。但是他心中尚且安立了少物,就是那些佛法的名言,以此名言,他就以为他安住在唯识实性了,就是他这个唯识实性的出现要依止名言。不是说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他跟真如相应不必靠名言。佛跟真如相应的时候,离心缘相,离这个名言相的。

但是这个加行位的菩萨要跟真理相见,一定要名言,所以讲“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因为“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因为心中还有名言可得,这个时候还是没有真实安住在唯识实性,但是离唯识实性已经很接近了。看注解。

“为欲见道,复修暖顶忍世第一,四种加行,伏除二取,名“加行位”。这个时候他为了要见道的关系,修习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慢慢慢慢伏除二取的烦恼种子,慢慢慢慢的伏。

“随顺趣入真实的抉择分”,真实的智慧,“亦名大乘顺决择分”。这是个总标,以下别释,别释有三段,先看第一段,先讲到四加行的内容。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名为“煖位”。

这个暖位就是“止观双运,道火前相”,就是有止有观,有观有止。这个道火,这个真理的火要出现之前的一个相貌、就是用钻木取火,还没有出现火,但是木头已经有暖了,这个意思。“依明得定”,这里的禅定,蕅益大师说要方便,初禅、二禅、三禅都可以;但是正式来说,蕅祖是认为这个定应该依止四禅。

这个四禅为什么叫明得呢?就是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叫做明,这个禅定当中有光明的智慧,简别外道的禅定。在禅定当中发起下品寻伺,观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一切法因缘所生,唯识所现,这样的一个寻伺。观察无所取,再破这个所取相,一切的境界都是名言安立的,这个时候叫暖位。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名为“顶位”。

这个顶就是“慧日增长,寻思位极,名之为顶”。这个智慧慢慢增长,寻伺就像爬山,已经爬到山顶了,爬到山顶就没有好走了。爬到山顶了,看事情看得很清楚的,对诸法实相观察非常清楚,在寻伺的位当中已经到了顶了。依明增定,这个时候的智慧就更增长了,禅定不变,但是智慧增长。发起上品的寻伺,来观察所取的相貌都是名言安立的,唯识所现,因缘所生,名之为顶。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顺乐忍,忍境识空,名为“忍位”。

这个印顺定就是有一个印,印定,决定印持。对无所取,这个所取的相状是毕竟空,能够决定的印持;对这个能取的心也觅之了不可得,能够随顺。我们看,发起下品的如实智,这个如实智跟前面的寻伺不一样,这个是非常的坚定的理解了。这个如实智跟寻伺,就差别在一个退转、不退转,差在这个地方。

前面的寻伺,暖、顶会退转,这个如实智它不能退转。对于无所取,这个所取的相貌是不可得,是决定印持;对于这个能取的心也不可得,它虽然不能够印持,但是起码亦顺乐忍,有一种清净的信心。对这个境、对于识的毕竟空都能够安忍不动,所以名之为忍,对实相理能够忍可于心,叫忍。再看第四个加行。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双印二取皆空,名“世第一位”。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

这个无间定就是说,这个定一得到以后,那就是十六个相续,不能够停止下来,得到世第一的时候那决定要成就圣道。他发起上如实智,双印二取皆空,所取的相、能取的心都毕竟空,都是依他起而有,这叫世第一。那么从此无间定当中,经过十六刹那,决定悟入见道。

为什么叫世第一呢?因为“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在一切有漏凡夫当中,最为殊胜了,因为他十六个刹那就要入圣位了。在整个凡夫当中没有人比得上他,说这个人是个转轮圣王,这个是帝释天,他比不上这个人。那世第一,在世间的有漏法当中,最为殊胜,最为尊贵。因为他再十六个刹那就要入圣位了,这叫有漏法此最胜故,异生法中此最胜故。

这个地方再看第二段。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在加行位的菩萨,在这个四加行,他还是现前安立少物。因为他想跟唯识的真如理相应接触,还要挟带名言的寻伺。所以说他以这样的意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在这个十个字当中去寻伺,就把这个空的相貌表现出来,内心就跟这个空的相貌相应。但这个空的相貌是怎么有的呢?“现前立少物”,是你的名言创造出来的。

虽然佛法也同意这个名言是随顺真理,但是随顺是随顺,毕竟不是真理。所以说“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空”,他要入观的时候,还有一个“空”的相貌,他出观的时候还有“有”的相貌。挟带佛法的名相来观空,心中尚有所得,还有能所。还有个能得的心、所得的真理,能得的心跟所得的真理还是不能打成一片,所以“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毕竟还不是圣人。

“煖位”、“顶位”——依识观空,则境空识有。

这个暖位、顶位,他这个时候是安住在这个心,来先破所取。二取先破所取,依止这个心来观境界是空,就是用名言来观空。所以这个时候境界是空了,心中没有名言。但是心中的这一念分别心的执著是有的,能取的我相、法相是有的,境空识有,这个叫暖位、顶位。

“下忍”——印成境空;“上忍”——印成识空;

“世第一法”——双印二空;皆带空相,未得全除。

这个忍和世第一,这两个都空了,但是这当中还有差别。“下忍”印成境空,这个下品的忍位能够印成境空,就决定印持了;“上忍”印成识空,能分别的心也不可得;“世第一法”双印二空。但是不管是印境空、识空,都是皆带有空的相貌,未得全除,要到:彼相灭已,方实安住真唯识理,名“通达位”。

这个意思,暖、顶主要是在破所取相,就是观察一切的境界都是名言;忍和世第一,观察我能够分别的这一念心也不可得,破能取相。所以暖、顶主要是成就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都会退转的。忍、世第一是五力,信进念定慧,对这个真如理的信进念定慧特别得坚固有力量,叫五力,就不退转了。所以到了忍位以后,这个人除非突然间发生意外死亡,否则在他这一期生命当中决定成就圣道。忍位的菩萨决定成就圣道,除非他意外死亡,他不会退转。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是这样子,资粮位跟加行位的差别,他不以福德资粮来判断,以智慧。说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是一个闻思的智慧,散乱心的智慧,但是他偶尔,当然偶尔也可能会生起正念,但毕竟薄弱,他止观的力量薄弱。但加行位的菩萨不是了,他内心有高深的禅定,有修慧。

就是说你只要还是闻思的智慧,那就是资粮位,只要你没有禅定就是资粮位;你禅定生起了,修慧了,这个就入加行位。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所以资粮位的菩萨跟加行位的菩萨,就看你是用什么智慧?是闻思的智慧,或者是修慧,它以这个智慧来判断。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对种子这种烦恼的调伏还不够,那么有种子就有这种功能。有种子跟境界一接触,有内因外缘,就会生起现行的活动。说你现在修得很好,但是我们经不起别人对我们的刺激,我们经不起考试。资粮位的菩萨,他在顺境当中会使令正念现前;但是逆境的时候,他不能控制他种子的活动,他不可以。“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他那个强大的种子跟恶因缘接触的时候,你不能控制它的,没办法控制,所以资粮位的菩萨退是退得非常厉害。

加行位要有禅定。加行位的菩萨,他的心情不像我们这种资粮位的菩萨,资粮位菩萨今天有事去竹山办事,明天到台中去办事。资粮位就是这种境界,散乱心,忏悔业障,积聚资粮,但是内心当中还是好乐无上菩提,也是很难得。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内心是在寂静当中,一个有禅定的摄持的人,他连走出佛堂都不愿意。加行位菩萨不太喜欢跟人家讲话,不太喜欢干扰,他内心当中一心一意地跟心中的胜义谛相应。

所以加行位菩萨的相貌跟资粮位很明显不同,有禅定的人他好乐寂静,这个人已经快要入圣道了。但是他是有菩提心的,知道这个是过渡时期,所以加行位的菩萨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来。前面的资粮位,还积集福德、积集智慧资粮。我们看这个加行位,那完全是在圣道中下功夫的,完全在圣道上。因为他这个钻木取火,钻到最后关头不能停下,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不能有任何停下来。

我们资粮位菩萨,今天修行一个学期,放假一个月,到那边走一走,间断一个月;加行位的菩萨不能间断,今天打坐,明天也要打坐,后天打坐,因为他那个暖已经有温度了,你这个火已经快出现,一停下来很可惜。而且加行位菩萨心情也不愿意停下来,他内心有法喜。

所以加行位跟资粮位有明确的不同,内心的状态不同。加行位的菩萨跟境界一接触,他也不容易起烦恼,这个烦恼的种子也能够调伏。只是说他所见到的真理是带相观空,如此而已。其实他内心当中跟真理的相应时间很长很长,他不容易忘失正念。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凡夫呢?我们看这个地方,“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心中还是有所得,他带相观空,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