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看以下的各别解释这个五位的差别。先看第一个,资粮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就是修这个大乘的顺解脱分。这个顺解脱分就是一种闻思的智慧,这种智慧是随顺于解脱的。对于八识的性相能生信解。这个信就是本性住种,这个解就是习所成种。看论文的偈颂。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这当中把资粮位划出了一个标准。说资粮位的最高期限是什么呢?“乃至未起识”。就是说你从凡夫开始,乃至到还没有生起大乘的顺抉择识。在这个时候之前都是资粮位。但是他内心当中渴望追求唯识的真如实性,那么他怎么安住呢?他主要是以四弘誓愿,以这样的菩提心,也带一点福德、智慧两种的资粮。以四弘誓愿为根本,挟带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加行,他来安住在唯识实性,勉强安住在唯识实性。但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于二取,就是能取、所取,或者是说烦恼障、所知障,也可以说二取,对这个二取的种子还不能有伏灭的功能。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第一段是个总说,第二段别释。看总说。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这个菩萨干什么呢?他不是要做国王,他要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无上的这种觉悟的真理。依止这样的一种希望,他做两件事:修习无量的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的福德资粮;他也应该要修习无量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当然这个修习,不是说你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生起智慧,要闻思。这个就叫资粮位,就是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趋向无上菩提,叫资粮位。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那么他为什么要追求无上菩提呢?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是要追求安乐,观察我们的身心,根本上有老病死的干扰,就我这个色身会老、会生病、会死亡。而这样的老病死都是不自主的,我们不能做主,这是苦恼的果报。那么我们应该要解脱这个果报,应该追求无上菩提,这叫出离心。然后我们应该观察,在这无量的生死当中,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过去都做过我的母亲,他们的身心也是老病死的干扰,所以我有一份不共的责任,来拔除他们老病死的痛苦。
但是我现在没有能力怎么办呢?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我必须要赶快把这个无上菩提拿到手,才能够以无上菩提现出无量无边的方便,来度化他们。所以我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为拔除他们痛苦的原因,我应该要勤求解脱。因为我要堕落了,那么这些如母的有情就没有人救拔了。为有情故勤求解脱,这个叫做大乘顺解脱分,大乘顺解脱分是这样子安立的。
这是个总说,再看别释。别释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个消文,第二个是释义。看消文。
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这个菩萨还不能够生起加行位中的这种顺抉择识,这个抉择就是智慧,这种加行位的智慧。这种加行智的智慧就是一种修慧,简单讲就是禅定相应的修慧。因为他只有闻思,还是散乱心,所以还不能够生起加行位的顺抉择识。他的内心是以什么功德来求住唯识性呢?以四弘誓愿,他观察这个众生太苦恼了,所以他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
那么要达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该怎么办呢?必须做三种事: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烦恼不能度众生;你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不修习&bp;法门,也不能度众生;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不成就佛道,也不能度化众生。所以依止众生无边誓愿度,开展出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以这样的愿力安住在一个唯识的胜义性,内心当中跟真如可以说是相似的相应,在这个阶位都叫做资粮位所受摄。看以下的解释。
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耳!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靠着四种的殊胜功德力:
第一个大菩提心—内因力,他虽然内心很多的障碍,但是愿力支持着他。他为了利益有情的这种心情支持着他,使令他能够突破他的障碍。
第二个,亲近真实善友—外缘力,依众靠众。说我烦恼很重,但是没关系,我依止一个清净的僧团、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摄持,他能够安住在唯识实性。
第三个作意勤求正觉—作意力,他要不断不断地作意,不断不断地去如理作意,追求无上菩提的功德,觉悟活在无明当中的过患,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件事情。换句话说,这样的一种理念不是任运现前,要不断地作意,不断地要警觉自己。
第四个,修集福智资粮—资粮力,他心中有福报、有闻思的智慧,在支持着自己。
这四种力量就是因力,因缘的因,内在的因,就是四弘誓愿大菩提心;缘力,外在的缘,就是善知识,因力、缘力;作意力,不断地如理作意;还有资粮力,有这两种资粮。一个人福报太薄,修行也有障碍,你安住在唯识实性有困难,你只能安住在无明,不能安住在唯识实性,因为没有资粮。
以这四种胜力,他慢慢慢慢想要解脱无明的系缚,追求真如的真理。对于唯识的真理,虽然深深地信解,但是实质上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止观力太薄弱了,这个我法二执的随眠种子,由习气会落入无明当中。所以,对于二取的种子还不能有伏灭的功能。他在佛堂当中打坐,有时候能够生起清净的现行,但这个人还是凡夫,还是资粮位。所以主要是从种子的功能上来安立,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就是说有时候我这念心,“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你内心在止观当中有时候一念的跟真如理相应,但是你还是资粮位。因为你的种子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障、所知障没有调伏,你还是资粮位。就像我们讲戒体,戒体也不约现行,约种子。说你现在的行为完全合乎戒律,但是你过去曾经有一次破戒,你还是破戒,因为你的种子当中曾经有一次破坏戒的行为,就是破戒。你说我现在的现行都是清净的,但是你是破戒的,因为它是约种子安立的。这个资粮位也是这样,它约种子的功能,你内心当中还有一念的冲动,还有一种**想要追求,还要随顺无明,这个就是资粮位,不约现行。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就是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包括三贤,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这个修一大阿僧祇劫,蕅益大师的注解他说,为什么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因为这当中有退转的因缘。说这个凡夫的身心,我们长时间被无明所系缚,从依他起性的角度,我们的身心有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障,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串习很多很多的贪嗔痴慢的烦恼,这都是依止无明所熏习而有的,遍计执性。那么我们烦恼一活动的时候,我不随顺无上菩提了,我要回世俗去,烦恼一活动的时候,上品的贪嗔烦恼,就会放弃追求无上菩提了。
第二个业障。我们有时候不能够随顺佛陀的戒法,有时候会造一点罪业,这个罪业也会障碍我们,使令我们心不安。
第三个果报,报障。我们的色身,老、病、不调——牙齿有毛病、肝脏有毛病、肺有毛病、胃有毛病,四大不调,这个果报体有这个病,乃至有死亡的问题,障碍我们追求无上菩提。比如说你死掉以后,下辈子没有到天上,没有到人间,做一只蚂蚁,这蚂蚁的果报体使令你忘了要追求无上菩提,那一念心识就中断了,不能相续。
我们在资粮位的菩萨,问题就是容易退转。就像是这个逆水中的鱼,你要冲破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是不容易的。我们自己有时候会觉得一个生死凡夫,你要专心地修习戒定慧,趣向无上菩提,这件事情不容易。烦恼障碍你,罪业障碍你,你的果报体也会障碍你,真实不容易。
所以,蕅益大师他最后劝我们往生阿弥陀佛国,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在凡夫的世界这个果报体,色心果报太差了,这依他起的果报太差了。极乐世界的依他起比较好,它的果报体也没有障碍,环境清净,不容易生起烦恼,不容易生起罪业。就是你在修习无上菩提没有障碍,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应该要求生净土的,是这个意思。假设我们今天选择不求生净土,在自利的角度当中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来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要花一大阿僧祇劫。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顺抉择识。这个抉择,什么叫做择?“体达真理,断除邪见,名之为择”。就是能够体达真如理,断除邪见,叫择。什么叫决呢?“决断疑惑,信心坚固”,叫决。一个是属于智慧,一个是属于信心。你内心当中能随顺这样的决和择的这个心识,叫做顺抉择识,而这个顺抉择识是加行位的顺抉择识。就是乃至于你还没有生起加行位的信心和智慧,都叫做资粮位,加行位的信心和智慧下面会说明。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资粮位它是这样,就是说为什么要以种子的伏灭来安立资粮位呢?就是说如果以伏灭现行,那么资粮位偶尔也能够伏灭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以种子来安立是对的,因为现行很难讲。因为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有时候一念的相应,内心所相应的境界,就跟佛相应的境界是一样的,有可能,一念的相应,但是你还是资粮位。所以约种子安立是比较合理,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有这样的烦恼的种子,你遇到恶的因缘你可能还会造罪业。所以依种子的伏灭来安立这个阶位,不约现行,是这个意思。
因为现行,有时候他一念的相应,有时候他的现行那是跟佛的现行是一样。你像蕅益大师他一念的相应,所悟与佛无异同;但是他从那个意境里面出来的时候,跟染污的境界接触还可能起烦恼,所以约种子是比较合理。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加行位。
二、加行位
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其相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