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唯识三十颂 > 第28集直解(第1页)

第28集直解(第1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四十四面。

五、极难胜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

这个是第五地的菩萨。前面四地的菩萨虽然在修六波罗蜜,但是他的重点在调伏烦恼上用功,在性空上的这种加行不断地深入。但是这个五地的菩萨就开始去注意缘起了。极难胜地是怎么说呢?“真俗双照,极难超越。”这个五地之前的菩萨他要入了佛堂,他入根本观,观一切法空、无我我所的时候,他跟真谛相应。从佛堂里面出来,遇到这些世俗地的境界,在观察缘起,看到众生的差别的善根,他的差别的烦恼相貌的时候,他这种空性的智慧,那个俱生的那个执著还会生起,所以很难能够真俗双照,五地之前的菩萨是很难。

但到了五地的菩萨,他能够观诸法的本性是毕竟空,同时也能够观察在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当中,每一个众生的差别的因缘。虽然观察差别因缘,他对每一个众生是平等的,没有爱憎取舍,他有这样的功力,“真俗双照,极难超越”。这个是一般的凡夫,一般二乘的圣人所不能超越的境界,极难胜地。

这样的一种地,他是“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说这个极难胜地,他真俗双照的结果,能够把生死的这些扰动的境界,还有涅槃的这些寂静的状态,这样的一种分别执著给停下来,就是类无别。这个类就是品类,就是这些生死的生灭法,还有涅槃的不生灭法差别,这种所执障的执著把法执给停下来,叫类无别真如。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五地之前的菩萨他心情还是欢喜空性,因为安住在毕近空毕竟是寂静的。他大悲心发动的时候,会到人间的世界里面弘扬佛法,带众生念佛,或者是拜忏,他当然也是不排斥。但是他心中还有一点分别,就是对这种生灭的境界跟不生灭境界还是有一点分别。对于这种不生灭的境界,内心的深处还是欢喜。“弃生灭,守真常”,还是欢喜这种境界。

到了五地,真俗双照的时候,把真谛跟俗谛把它均等了以后,他就对这种二乘落入到涅槃的境界,他没有欢喜心了,不羡慕了。他内心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对于无上佛道的追求决定不退转,他决定不再羡慕阿罗汉安住在涅槃当中。哎呀,你在涅槃当中这么得寂静,真是羡慕你,他没有这回事情了,他能够断除这样的一种障碍,这种下乘,就是二乘人般涅槃这种障碍他断除,永远断除了。

他所证到的真理就是品类无别,对于生灭法、不生灭法这些差别的相貌,完全都把它息灭了,他能够了达诸法不生、不灭。所谓的生、所谓的灭,这样对待法的分别都停下来了,就是极难胜地,这个菩萨的智慧是很难超越的,真俗双照,套一句智者大师的话,即空、即假、即中。

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这个现前,就是“染净平等,妙慧现前”,前面是真俗双照,这个是染跟清净,这些法都平等。他断除的障碍是粗相现行,证得无染净真如。这个粗相现行,就是这个菩萨,他在观这个缘起——十二因缘。为什么会有生死呢?原来我们凡夫的心有无明,认为这个生命体有一个我。有这个我,就依止这个我来发动罪业、或者善业。缘行,由这个行熏习阿赖耶识就变成识。由这个识就投胎了,名色、六入、触受、乃至于生老病死,这是一个杂染的缘起。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解脱生死呢?生死的业力为什么不能够系缚他呢?因为他无明息灭了,他观察这个五蕴没有我,没有我的时候就不再造业力了,无始的业力就停下来了。业力一停下来了,阿赖耶识也停下来,名色就不再投胎了,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是一个清净的缘起。

他对十二因缘的这种杂染的流转门、清净的还灭门,这样的一种差别相貌的障碍给断除掉了,证得无染净真如,他就能够知道染净平等,无有差别,不管是生死的杂染或者是清净的还灭,这些从真如的角度来观察是无差别的相貌,叫做粗相现行障。

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

这个远行地,什么叫远行呢?就是“有功用行,住最边缘。”前面的真俗双造的智慧,观一切法空,又同时通达诸法的缘起;通达诸法缘起,内心当中又没有爱憎取舍。这样的真俗双照,在七地之前都还是有功用行,都还要如理作意。但是这个远行地,他这样的一个情况,已经是现前的时间比较多了,就是他在这个有功用的智慧当中是到达最边缘,再过去就无功用行了,叫做远行地。他这个走路已经走到最边缘的,在前面往脚一踏就落悬崖去了,没有地方走了,就是有功用行的智慧当中,他修行已经最边缘了,叫做远行地。

“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前面是粗相的现行,这个是细相的现行。前面的粗相是一个很粗的观察,把这一切法的差别分成杂染的流转门,清净的还灭门,这是一个粗相的。这个细相,是就着还灭门当中又很多差别相。哦,你怎么息灭无明呢?你是依止禅宗的方法,你是根据唯识的方法,你根据天台的方法,你根据中观的方法。对于佛陀的这种清净的教法还有取相的分别,还有取相。这个是了义,这个是不了义,我修的是了义,你修的是不了义,这叫细相现行障。这个时候远行地能够消灭,证得法无别真如,通达“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这个现前地和远行地,主要的是证得诸法不垢不净。哦,这个生死是污垢的,这个还灭门是清净的。在还灭当中,哦,你是观一切法空,你这个是藏教的,是污垢的;我这个是通教的,是清净的。你观一切法空不能够生起妙用,那你这个是污垢的;我这个唯识学又是清净的。你唯识学的真如跟天台宗的比起来,你又是污垢,我天台宗又是清静。我们凡夫对法有很多很多的分别。但是到了七地,观一切法不垢、不净,这些差别的相貌都停下来,这种所知障都停下来。

这个事情是这样,这个菩萨随着他的智慧的开展,“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种智慧的开展它的作用就更大。举个例子,在经论上讲说,我们没有证得不垢、不净之前,比如这个菩萨遇到一个众生。你观察这个众生他的根机,你要跟他做杀盗婬妄的事情,他就会学佛。但是七地之前的菩萨不敢做这种事情,他认为这个是污垢的。但是证得不垢不净的菩萨可以,他观察这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他没有这种污垢跟清净的分别,没有这种事情,对众生怎么有好处就怎么做。

所以远行地的菩萨证得不垢不净以后,他的做法就不完全是做清净的法了,不完全,因为在他的观察当中,污垢跟清净是无差别的,他真的见到这样的真理了,他做污垢的也是清净的,也可以这样讲。他的那个“无得不思议”,他的妙用更大了,有些众生别人没办法度化的,他可以度化;有些方便别人不能施设,他可以施设,他可以没有过失。他的智慧开展得更广大了,就是他证得诸法不垢不净了。这个是远行地有这样的境界,法无别真如。这一切的法是无差别的,不管杂染法、不管清净法,清净法当中不管了义、不了义,都是无差别的,契机就是良药。

八、不动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这个不动,什么叫不动呢?“妙智相续,心不扰动。”妙智,他那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恒常的相续。内心当中不为一切的烦恼、所知二障所动,不动。这个不动地的菩萨他所断除的障碍,是断除无相中做加行障。八地菩萨以前的这个菩萨,有时候他心中还有一种想要闭关的冲动,总觉得在这个世间的尘劳中活动,对这个下化众生固然重要,但是上求佛道这件事情也蛮重要的。对自己内心智慧的光明的开展,他也是偶尔会想到动一个念头,继续地在无相的智慧当中做加行,还有这样的一种冲动、希望。

但是八地菩萨没有这回事情,八地菩萨他可以恒常地跟众生在一起,不做定课都无所谓,他没有所谓的入观了、出观了,你现在做定课没有,没有这回事情。他那个智慧是任运现前的,不必经过串习就能够生起,妙智相续,心不扰动。这个不动地的菩萨一个月不做早晚课都无所谓了,是这个意思。他把这种要在无相中做加行的障碍,还有这样的需求,这种障碍都消灭掉了,证得不增减真如。

我们总是觉得说,我做早晚课,功德智慧就增加;我早晚课不做,智慧就减少,我们心中有这样分别。不动地菩萨,这样做增减的分别都停下来,前面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个地方是不增不减,不动地他有这种境界,证得不增减真如。从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他见道位以后,要到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

九、善慧地——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这个善慧就是“具无碍智,说法自在。”这个无碍的智慧包括:

第一、法无碍,这个菩萨通达无量无边的法门,因为他已经“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植众德本”。从初地到八地这一大阿僧祇劫,当然他有的时候是在凡夫的世间度过,但是他也有时候是到了十方诸佛国听闻佛法。所以,这个时候他那一念的清净心摄持很多很多的法门,有天台的法门、唯识的法门、禅宗的法门,禅宗当中又有法眼宗、曹洞宗、临济宗,各式各样的法门,就是他能够有很多很多的法药,法无碍。

第二、义无碍,他对无量无边的义理也都通达。

第三、辞无碍,他遇到了中国人、美国人,各式各样的文辞都能够讲,在表达当中他有各式各样的方便,这个言辞没有障碍。

第四、乐说无碍,在九地之前有时候会有一种不想说法的这种懈怠,他这样的懈怠没有了,随时可以为众生说法,长时间地说法,没有疲惫的心情,乐说无碍。四种无碍。

“断除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这个八地菩萨虽然已经不动地,但是他有时候会落入到空性的真理当中,有时候会不想度众生,稍微休息一下,在空性里面,稍微让内心稍微寂静一下。但是九地菩萨没有这回事情,在利他中不欲行障,他就能够主动积极地度化众生了。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他度化众生,他那个智慧辩才也得大自在,不管智慧、不管辩才都得大自在,他不要说什么讲经还要做课前准备,都不用准备了。

十、法云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