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门口的金属预告牌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云倾月站在台阶上,望着那行“边界之外”的字样,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相机包的搭扣。
“走吧。”时砚轻声道,脚步已经踏上最后一级台阶,“场地等了我们一整夜。”
她点头,跟着他走进画廊内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着脚步声,天花板高挑得仿佛能吞噬光线,四周墙面尚未布置,显得空荡而陌生。
策展人已经在等候,身后站着几位布展助理和灯光设计师。
“欢迎你们正式确认合作。”他伸出手,笑容依旧温和,“接下来三个月,我们将共同打造这场展览。”
“我们需要参与每一环节。”云倾月握手时语气平静,“包括选片、布展、灯光设计。”
“当然。”策展人点头,“这也是我们邀请你们作为特邀艺术家的原因。”
时砚扫了一圈场地:“现在开始?”
“从今天起。”对方示意工作人员打开投影仪,“这是初步的布展方案,你们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云倾月看着屏幕上的构图设想,眉头微蹙。画面中,她的摄影作品被抽象化处理,原本记录现实的影像被切割、重叠,甚至与一些现代艺术元素融合。
“这些改动……”她看向策展人,“是谁提出的?”
“是我们团队的创意总监。”对方答道,“他认为这样的表达更具冲击力。”
“但不是我们的初衷。”她直接打断,“我们要的是真实,而不是过度加工后的‘艺术’。”
气氛略微凝滞。
“我们可以调整。”策展人笑了笑,“你们是创作者,理解作品最深的人。”
“谢谢。”时砚接话,“我们会尽快提供自己的想法。”
会议持续了一个上午,最终达成初步共识:由云倾月与时砚主导摄影内容的选择,画廊团队负责技术执行,但所有视觉呈现必须经过两人审核。
离开画廊后,云倾月沉默不语,直到坐进车里才开口:“他们想把我们的作品变成某种符号。”
“确实有点偏离方向。”时砚系好安全带,“但我们还有时间。”
“问题是,怎么在艺术和真实之间找到平衡。”她靠在座椅上,目光望向窗外流动的城市光影。
“那就从头开始。”他说,“重新梳理每一张照片的意义,再决定如何呈现。”
回到工作室,助理已将所有拍摄素材整理归档,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公益项目期间拍摄的画面: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泥泞土地上奔跑的身影……
“这些照片本身就有力量。”时砚轻声道,“只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它们在艺术空间里依然保持真实。”
“第一步,分类。”云倾月点开文件夹,“按主题分组,比如希望、挣扎、成长。”
“然后呢?”他问。
“研究如何用光影、布局、色调去强化情绪。”她继续道,“但不能扭曲事实。”
“听起来像一场新的创作。”他笑了笑,“不是记录,而是诠释。”
接下来几天,两人埋首于工作室,一边筛选照片,一边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某日午后,云倾月翻出一本旧画册,是她在整理资料时无意间发现的。画册封面斑驳,内页却保存完好,色彩运用大胆且富有层次感,某些画面竟与他们的摄影作品有着奇妙的呼应。
“这个配色……”她指着一页,“如果用在那张孩子捧着书的照片上,会不会更有温度?”
时砚凑过去看:“你是说,用绘画的色调来调图?”
“不只是调图。”她翻到另一页,“而是让照片本身成为某种艺术语言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试试。”他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或许还能加入一些手绘元素。”
于是,他们开始实验——在部分照片边缘添加手绘线条,或是在背景中融入水彩晕染的效果。最初几次尝试并不理想,有些画面因过度修饰失去了原本的质感,有的则因风格突兀显得不伦不类。
“问题出在哪?”时砚皱眉看着失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