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得太生硬。”云倾月摇头,“我们太急于加入新元素,反而忽略了照片本身的叙事逻辑。”
“那就换个思路。”他忽然灵光一闪,“不如先定主题,再围绕主题选择适合的艺术形式。”
她怔了一下,随即点头:“对,主题先行。”
于是,他们重新规划展览结构:
第一部分:真实之眼
以纪实风格为主,保留原始构图,强调画面本身的震撼力。
第二部分:光影重构
尝试将摄影与绘画结合,突出色彩与情感的表达。
第三部分:记忆碎片
用拼贴与剪辑的方式,展现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的交织。
确定方向后,创作效率明显提升。两人分工明确,云倾月主控画面选择与整体风格把控,时砚则负责技术实现与细节优化。
某次尝试中,他们在一张记录孩子们围坐在篝火旁的照片上加入了手绘的星星轨迹,夜晚的黑被点缀成一片温柔的星海,既保留了原图的真实感,又赋予了诗意化的表达。
“这次好像对了。”时砚看着屏幕,嘴角扬起笑意。
“嗯。”她轻轻点头,目光落在那片星光上,“它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随着创作深入,他们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那些曾被视为“纪实”的照片,在新的表达方式下焕发出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然而,挑战并未结束。
展览宣传期临近,画廊方面希望提前放出部分作品用于预热,但云倾月坚持要在最终布展前完成全部筛选与调整。
“我们必须确保每一张展出的照片都符合我们的标准。”她在会议上坚定地说。
“可媒体已经开始催稿。”策展人略显为难,“公众期待看到一些亮点。”
“我们可以提供部分样片。”时砚接过话头,“但最终成品要等我们确认。”
“这样也可以。”策展人点头妥协。
与此同时,楚寒也发来建议:“注意版权问题,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照片,一定要做好隐私保护。”
“明白。”云倾月回复后,立刻安排团队对相关照片进行模糊处理,并取得受助家庭的授权许可。
一切看似顺利推进,直到某天,助理送来一份意外的邮件。
“这封邮件来自一个匿名账户。”她递上平板,“里面附了一张我们未公开的照片。”
云倾月和时砚同时皱眉。
照片清晰可见,正是他们在某个偏远村庄拍摄的一幕:一位小女孩站在废墟前,手里紧紧攥着一本破旧的图画书。
“这张我们没放进数据库。”时砚低声说,“为什么会被人拿到?”
“有人泄露了数据。”云倾月眼神冷了下来,“或者……有人一直在关注我们。”
助理迟疑道:“邮件里还有一句话。”
两人低头看去:
“你们以为,这只是艺术吗?”
空气骤然凝固。
远处,城市的霓虹灯仍在闪烁,而在这间安静的工作室里,一场关于真实与艺术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