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科举,是没有纠错功能的,考生若是觉得结果不公,唯一的办法,只有上诉舞弊。
县试府试不公,向提学上诉,院试不公,则向巡按上诉。
大明最恶诬告,按律“诬告人罪者,加所诬罪二等”,舞弊是死罪,若申诉者没有真凭实据,告不下来,革除功名都是小事,大概率是死路一条。
真凭实据?
谁家的小辫子不是藏得严严实实的,哪有那么容易被人抓住?
就如这次,你说人家文章不行,证据呢?
大明可没有后世的查分与复核,是不能查卷的,这也有道理,若是允许查卷,文人有相轻的毛病,肯定会互相攀比质疑考官,恶劣的甚至会勾结胥吏篡改试卷。
倒是到了乡试会试,考官会将取中的卷子发出来,让人学习。
人家的卷子你都看不到,你就敢说人家情弊?
国朝以来,只查了一个南北榜案,这是太祖亲手查的,也没有抓到什么真凭实据。
十年前南昌府院试,因录取不公考生聚众抗议,申诉到巡按察院,最终提学被罢免,但为首的两个考生却是家破人亡。
甚至,他们家破人亡都没多少人同情,因为他们控告考官,这是“不尊师道”,名声都坏了。
看着场上的纷纷扰扰,橘洲夜游的诸人也是黯然无语。
沉默半晌,李若虚起身道,“五兄,你们且去,我去拜访郭提学。”
“拜访郭提学?你意欲何为?”
李书生沭然而惊,腾地起身拦住兄弟,沉声喝道,“老九,你可别胡来,这不是你耍性子的时候!”
茶陵李氏固然是高门大户诗书传家,后人却是不振。
李东阳育有三子,长子李兆先,十八岁应试,没抗住考场的恶劣天气,在县试便被冻病,身体大差,后来几次都没过试,二十七岁在应试前病死。
次子李兆同也是在十岁便病死了,老三更是不堪,周岁夭折。
李若虚是李兆先独子,李东阳嫡孙,是李东阳一脉单传,品性淳厚,文章老成,被李氏家族寄予厚望,可是不敢出事。
“五兄,你瞧我是那莽撞之人么?”
李若虚摇头道,“此次院试我既然蒙郭提学青眼取中,那他便是我之座师,学生上门致谢,讨教一番学问,岂非正理?”
“我还不知道你?”
李书生拦住去路丝毫不让,“老九,你当知道伯祖大人之处世,是以老成隐忍,而非披坚执锐!”
“五兄此话,说到点子上了,若是祖父遇到此事,他会如何处置?”
李若虚叹道,“李公谋,不是李公退,更不是李公装聋作哑,我既然恰逢其会,不说有所为,但总要知道个究竟吧?”
李东阳处世,长于折冲樽俎,左右维持,他于弘治八年入阁,与刘健谢迁共辅朝政,三人风格迥然不同,为时人称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后来刘瑾为恶,刘谢二公都不行了,只有李东阳忍辱负重,多所救正,才使得局势没有彻底崩坏,四年后清除了刘瑾,挽转狂澜。
李若虚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李书生一下没话说了。
若是李若虚不在场,也就罢了,他就在现场,若是装聋作哑,又置李东阳的声名于何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