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唯识三十颂 > 第23集直解(第1页)

第23集直解(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这一段是说明己三、释违经三性难。这一段分成两科: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先看第一科,正式说明三性不离识,我们看讲义。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初正释三性不离识。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bp;今初。)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前面的论文是证明了万法唯识的道理,说一切的万法唯独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如果这样的道理能够成立,为什么世尊处处在大乘经典当中,说诸法有三性。这个意思就是说,既然诸法有三性,这个三性怎么是由心识所变现呢?是说这个道理。这个地方就解释了: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事实上佛陀所安立的三性,也是以我们的心识所安立的,不离开我们的心识,是我们的心识的不同性质而安立三性。这以下就正式说明三性的性质,“所以者何?”我们看颂文。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段、“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第一个偈颂是说明遍计所执性。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半个偈颂是说明依他起性,这第二段。第三段、“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地方是说第三段,圆成实性。总共是有三个偈颂来发明三性的一个道理。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我们先看第二段,二十七面,先解释依他起性,再解释遍计所执性,再解释圆成实性,照这样的次第。在二十七面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这个依他起自性,这个“依”这个是依托;这个“他”是众缘,众多的因缘。不过这个地方的众多因缘,在唯识学所强调的主要是心识,主要是心识的作用。但是因为心识的作用有八识,还有它相应的心所,所以也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缘,不是单一的因缘。依托众多的因缘所生起的体性,叫做依他起性。

我们看注解。“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这个心,“依此心”,这个心指的是八识的心王。当然这个心如果是清净的,那就是四智菩提了,这个心包括杂染的心识,也包括清净的心识。当然心的活动就带动了心所,以及它的体、相、见分。这个体就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这个心心所的自体,生起作用的时候变成见相二分,我们前面说过了。这样的一种心心所的自体和它的作用,都由分别的心识的因缘所生,故名依他起性。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我们看什么叫分别?这以下解释分别这两个字,“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这个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思虑的功能,这个心法的特色就是有缘虑的功能,它能够去了别一切的境界。“若染若净”,这个染是指的是有漏的心识,八识的心王;这个净是指无漏的四智菩提,都叫做分别,“分别缘所生”。“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复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说,我们由于一念心识的一动,这心识一动就变成见相二分了。这个心识不动的时候就是一个自证分,那是没有能分别,也没有所分别,这样的对立的。但是你这个明了性一动,见相二分就出现。出现的时候见相二分一接触,又会展转的生起作用,叫展转复生染净的心心所的体和见相二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依他起性主要的就是一个心中的业力,这个时候我们先不讨论我们的分别的功能,就是业力。比如说我们心识,有五戒十善的因缘,就变现出人的色心诸法——人的果报、人的思想。如果我们这一念心有罪业,有杀盗婬妄的罪业很强,心中的杀盗婬妄的罪业,临命终的时候就变现出恶鬼道的色心诸法,这个色法也丑陋,内心也苦恼不安,就是有鬼的外表和鬼的思想。而这些都是叫依他起性,就是依托我们心中的业力变现。

当然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有漏的业力和无漏的业力,如果是圣人的心识,那变现就是清净庄严的法界,无漏的法界。所以依他起性,有有漏的依他起和无漏的依他起,这两个。不管是有漏、无漏,都不是上帝创造,依他起就是说这个东西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而有,是由于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变现出来。这叫依他起性。它是由我们分别心的业力的因缘所显现,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个地方就涵盖了整个色心诸法,不过是以心法为主,因为色法是由心法所变现。

好,那么这样呢,我们再来看遍计执就容易清楚了,我们再看,翻到讲义二十六面。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初云由彼彼遍计”,这个是由彼彼遍计,这个地方是指“能遍计”,能遍计的心。由彼彼,这个彼彼指的是它的种类很多。这个能遍计的心,它的数量很多很多的,它的情况很多。有时候是遍计这个我、遍计法,有各式各样的我法的执著,我们待会看内容就知道,很多的很多的种类。这个“遍”就是普遍,它不是在单一的色心诸法,它能够普遍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叫做遍,这个遍就是普遍。这个“计”就是执著一切法有自性,叫做计,就是执著一切法有自性。我们简单地解释这个文字,看它的内涵。

“谓能周遍计度,妄执我法。”就是“由彼彼遍计”,就是能遍计的心识,执著在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当中,有一个我、有一个法。那这当中能遍计的是谁呢?这以下加以简别。“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遍计也”。就把八识,是谁能够遍计呢?这个第八识和前五识这两个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不带名言,不能够安立名言,只能够做自性的分别。就像这个镜子取相状一样,镜子去取相状,它取到一个人的相状,就是一个相状。它不能够说这是一个人,它不能讲话的,不能安立名言。不能安立名言就不能计度分别,所以它不是能遍计。这个地方所谓的能遍计,要简别第八和前五。

其次,“第七的末那识但计而不遍”,第七意识它是会有名言,所以它有执著的功能。但是它不能普遍,因为第七意识在计度的时候,它是很专注地去执著第八识的见分而已,其它的它一概不管。所以它这个执著的功能是不能普遍,所以计而不遍。那么谁是能遍计呢?“惟第六识,为能遍计也”。第六意识它能够安立很多很多善的恶的名言,它也能够在一切的法中去分别,所以叫能遍、也能计。

在《成唯识论》讲这个“由彼彼遍计”,它说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都是能遍计。不过这个地方在六七当中,又把第六意识给强调出来,主要的是第六意识,主要是第六意识。

这个是这样子,“由彼彼遍计”。如果说我们这个执著是讲俱生的我执,那么当然指的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执著的时候,那是很微细的一个对第八识的见分的明了性,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自我,那是很微细的,但是那种执著是单一的。第六意识的执著那就是普遍的,它的执著是在五蕴的身心里面去分别执著。

比如说我是一个人,我就认为这个人是我。人又有男人和女人,这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去做一切事情;这个女人就是执著我是一个女人,那么她一切的行为就以女人的思想来发动,我是一个女人,我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我是一个男人,我就是成家立业,做种种的事业。那么他今生是个男人,下辈子变女人,他的思想又改变,他又以女人来做自我;女人死掉以后变一只蚂蚁,他又以蚂蚁为自我,这个“我”就是一只蚂蚁,我的工作就是把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

所以第六意识执著这个我是“由彼彼遍计”,各式各样种类;不像第七意识的执著是非常得专一。因为阿赖耶识的这个明了性很微细的,变化不大;但是这个五蕴的身心就变化很大,这个是业力所变的,一个转轮圣王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那种感受,跟一只蚂蚁的色受想行识那不一样了。这个地方,在论文当中所强调的是第六意识,所以加一个“彼彼”。就是有各式各样的遍计,强调第六意识,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次云“遍计种种物”,前面的是一个能遍计。能遍计是遍计谁呢?就是遍计种种物。这个地方指的所遍计,“既是依他起,色心诸法也”。第六意识它在执著,是对谁在执著呢?是对于我们依他起的色心果报,是一个人的色心,或者是畜生道的色心,乃至于诸天的色心。这个所遍计是依他起。

这个圆成实性,这个真如,为什么不是我们所执著的境界?因为我们第六意识不能去攀缘真如,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色心诸法活动,所以它所遍计的也只有依他起性,它要去攀缘真如,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讲,它所遍计的唯独是依他起的色心诸法。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次云“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前面的是讲能遍计和所遍计,这个地方把能跟所合起来。不管是能遍计,或者是所遍计,其实它所遍计到的这个体性是不存在的,是不合乎诸法实相的,我们看解释。“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这个地方解释遍计所执的体性怎么安立的。不过是依于依他起的心心所的体见相分等。

这个依他起性的体性,在唯识学是同意的,虽然如梦如幻,但不表示没有。比如说我们得到一个人的果报,有人的外表、人的思想,这个是业力所现的,虽然它刹那刹那的变化,我们的外在的色法刹那刹那地老病死,内在的心识也刹那刹那地在变异,但是它不是没有,从依他起的角度它是存在的,只是它无常变化而已。

但是这个遍计执不是,它是就着这样的一种色心诸法,执著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有一个真实的法。这个“我”就是主宰,为什么说这个真实的自我是不可得呢?所谓真实,就是说它这个体是恒常住、不变异。比如说我们今生是一个男人,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就是男人的思想,男人的受想行识——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思想、男人的了别性。你下一辈子变一个女人,你这个思想有变化了,这男人的思想思考模式,跟女人思考模式不一样。你说这样一个思想是“我”,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女人你死掉以后变成一只蚂蚁,这个时候你的思想变成很卑劣;你蚂蚁的果报受完以后,善业起现行你变成一个转轮圣王,你对自己又充满了自信,统领四天下。那么你前一生的我、跟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一定有变化了,有变化,你说这个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是错误的。而这样的自我是怎么来的呢?叫遍计所执性。

就像说这个绳子,我们今天用麻编一个绳子,但是在黑暗当中,我们认为绳子是一条蛇。这个蛇的影像是不存在的,因为基本上它只是一个绳子,但是你觉得它是一个蛇,这个蛇的体性就是遍计所执性。我们认为我们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断变化的,刹那刹那地变化,你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样。当我们一个思想经过佛法熏习以后,思想也会有变化。我们过去觉得很重要的,现在觉得不重要;我们过去觉得这件事情不重要,现在觉得变成很重要。所以这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的,因为你前一刹那的我已经消失了,换了一个新的心识,前一念的思想消失,下一刹那的心识产生了。所以说执著色心诸法有一个自我,这个是遍计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