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唯识三十颂 > 第23集直解(第2页)

第23集直解(第2页)

其次,这个法就是一个轨持,一个轨范。比如说,我们看到榴莲,欢喜榴莲的人,内心跟榴莲一接触的时候,就用很好的名言来安立它、来赞叹它,这个榴莲特别得甜美。那么不喜欢榴莲的人,就用不好的名言来安立它,这个榴莲特别得臭秽。其实这个甜美和臭秽的体性都是不可得,都是你的名言安立。这个榴莲就是榴莲,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变现的色法,一个东西存在,它那样就是那样子。我们心中去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性质安立一个甜美、安立一个臭秽,这个就是遍计执。这个是你的名言安立的,从业力显现的角度它不是这样子,它就是这样子而已。它也只不过是这样子而已,你认为它是甜美,你增加它增益了;你认为它臭秽,你又把它减损了。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我们的虚妄执著。就是执著一个实我、实法。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就是我们对于我们这一期果报刹那变化的色法、心法,由于我们的名言,安立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和法——我执和法执,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古德讲一句话就是“情有理无”,就是凡夫的情识认为有,但是从智慧来观察,从理性来观察是没有的,情有理无。这个就是遍计执,遍计执就从依他起当中执著有一个实我、实法。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如果没有学我空观、法空观,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遍计执,我们没有一个人活在依他起当中,没有一个。每一个人的心只要没有经过训练,就按过去的思考模式,我们都是在遍计执当中。就是你一执著,全部的依他起全部转成遍计执,就是全绳成蛇,全部的绳都变成蛇了,已经没有绳的相貌。就是我们看到的全部都是蛇,看不到绳子了,是这样子。再看第三个体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次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地方我们要先消文,文比较多,先消文再解释。这一段是讲圆成实性的体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地方圆成实性,它不直接解释圆成实性,它是借着依他起来发明圆成实。说圆成实性是怎么建立的呢?“圆成实于彼”,这个“彼”就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是就着依他起性,“常远离前性”,这个“前性”指的遍计所执性,前面的遍计所执性。就是说圆成实性,就着在一切的色心诸法的因缘所生法当中,我们能够破除我执法执,远离遍计执,这个时候是圆成实就出现了。圆成实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你能够从依他起当中破除我法二执,圆成实就出现了。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地方,是把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把它做一个说明。故此,这个“此”指的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非异非不异的关系,讲一个譬喻,“如无常等性”。无常这个道理,跟诸法也是非一非异的。就像无常这个理性,这个理论,跟一切法的性质也是非一非异,这下面会说明。

“非不见此彼”,这个非不见此彼是讲一个修证次第。说这个三性的发明次第,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到依他起。不是说你能够“非不见”,非不见就是要见到的意思,“非不”两个否定就变成肯定了。就是说,你一定要见到此圆成实性,才能够见到依他起性。讲一个白话就是说,你一定先证到空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才能够看到诸法的差别相。一定要先得到根本的无分别智,才能够生起后得智。所以讲非不见此,而能够见彼。非是能够见到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到依他起。你一定要先证得圆成实,才能够证到依他起。

好,这个是消文,我们看内容,看二十七面、圆成实性。“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这个“等”包括下面所有的话。等包括“前远离前性”,这个地方讲前远离前性。“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这个圆成实,这地方讲出了三段的内涵&bp;。先讲这个“圆”。这个“圆”就是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的意思就是讲出它的随缘义,它有随缘。它能够随顺众生的因缘,普遍在十法界众生的心中。我们的每一个心都有圆成实性,这意思就是说我是很苦恼,但是圆成实性还是有,就是圆满。它是很公平的、普遍的散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叫做圆满。这个“成就”就是恒常存在,你造了五逆十恶它也是存在,五逆十恶的罪业不能破坏它的,就是恒常存在。

“诸法实性”,这个“实性”就是无有变异,它没有变化。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它也不会增加;你改天懈怠了,它也不会减少,不增不减。成就和诸法实性,这个恒常住不变异,是讲它的不变义,它有不变的体性和随缘的体性。前面的圆满是讲随缘义,这个地方成就和诸法实性是讲不变义,它有随缘和不变这两个性质。所以讲“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随缘不变的体性是怎么开展出来的呢?你一定要就着依他起当中,要破除遍计执,破除我执、法执,才能够开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圆成实性。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盖若言异,则应蕴处界不是无常;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这个地方是讲出一个譬喻,这个圆成实性就是真如了,简单讲就是真如,后面会讲到。这个真如的理性跟依他起这个相状,这以下讲出两个譬喻,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这个绳子是有变化的,麻是不能变化。这个麻能够打成一个蝴蝶的绳子,也可以把它打成一个苍蝇的绳子,各式各样的形状都可以,这个绳子是我要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但是这个麻的本质是不能变化的,这个麻就是圆成实性。

水跟波也是这样,水遇到石头和风的因缘,有大波浪小波浪,各式各样的波浪,各式各样形状的波浪,这个波浪是有变化的,就是依他起性。我们有这个业力的因缘,善业的因缘变成人天,恶业的因缘变成三恶道;但是它的体性都是圆成实性,就是水,水的体性不能改变。所以它不是说异,也不是不异,你说它完全相同也不对,说它完全不同也不对。

“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这无常无我的道理跟一切诸法也是非异非不异,以下会解释。说为什么无常无我跟蕴处界诸法是非异非不异呢?如果说绝对是差异,这个无常的理论跟诸法是有差异,那么蕴处界就不是无常。因为这两个是差异,就完全分开了,蕴处界跟无常没有关系;那你说完全是差异,那这样子蕴处界是无常就不能成立,但事实上蕴处界它的体性是无常的。

但是你说它是不异,完全是相等,蕴处界跟无常完全是一样,不异就是完全一样,那么无常就不是蕴处界的共相了,那就是它的自相了,那这样子不能建立起来。这个无常是普遍在所有的蕴处界,不是单一的蕴处界而已,所以它们也是非异、非不异。

今圆成实与依他性,亦復如是。若言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实性,如水非波所依体性;若言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亦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岂可乎哉?

这个地方我们把观念厘清一下。这个圆成实性,从唯识来说它是一个真如理性。这个真如理性它是普遍在一切法当中存在,它的体性有不变义,有随缘义。这个依他起性是它随缘这一部分,所以依他起事实上是圆成实的一个部分,它的其中一个部分。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黄金。黄金你把它打造成一个桌子,它现出一个桌子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称这个桌子是依他起性,因为它要很多因缘才出现的。但是你说这个桌子是黄金,可以;但是你说黄金是桌子就不对,因为黄金它可以做桌子,也可以做椅子,也可以做佛像。

就是说,这个圆成实性是普遍的作用,它能够做桌子,也能够做椅子,也能够做佛像,做各式各样东西都可以;依他起性是某一种因缘出现的某一个法;但是圆成实性它不是,这个道理是普遍的。所以它们两个是非异非不异,你说它们两个完全分开也不对,你说它完全相同也不对。因为这个黄金毕竟它的体性是广大的,可以这样讲,依他起性是圆成实性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讲,它的一个部分。说桌子是黄金的一个部分,它暂时先做成桌子,暂时;哪一天我们桌子没有需要,把黄金融合,再做成一个椅子,也可以。所以依他起是一个暂时的因缘,它是圆成实的暂时因缘所显现的一个东西,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

我们过去也讲一句话说这个禅宗,一个年轻的禅师遇到一个老和尚,顶礼老和尚。老和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个老病死的色心诸法,这个色心诸法是不值得你顶礼。这个禅师就说: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这个依他起,我顶礼你色心诸法刹那变化当中,有一个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成实性,我顶礼那个圆成实性,礼非老朽者,那个非老朽,非老病死。说这个色法是老病死,这一念心这个八识的心王,我们一路研究过来,知道八识的心王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在这个依他起当中,有一个不生灭的圆成实。

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子,它没有离开依他起,但是它跟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依他起只是它一种暂时的因缘,它某一个时间空间所出现的因缘,你用不同的业力来熏习它,它随时会有变化的。所以依他起性是圆成实性在某一个时间、空间所显现的一个相貌,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是这样子的。所以一切法跟真如的关系就是这样,非异非不异,先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后云“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是讲开展三性的次第。说我们现在是活在遍计执,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看到诸法实相,因为有执著,这个时候“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

谓若未达徧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差别相)故。

我们在照见诸法实相的次第,一定要先破除遍计执,达到遍计本空,证得圆成实性,然后才见到依他起性。为什么呢?因为一定先成就根本无分别智,证到真如了以后,然后再生起后得智,了达诸法如梦如幻的一切智慧。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对于三性的一个修证的次第。

最后总结。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当中那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它不离开我们的心识,这个三性都不离开心识。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有烦恼的相貌,烦恼当然是扰动的;有良善的相貌,有时候我们会起善心,寂静安乐的相貌。这些相貌是怎么来呢?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我们过去熏习而有的,业力的熏习。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是善是恶,都是依他起性,就是前面善恶业力的熏习而有。

那么我们认为这个烦恼是真实的,善心也是真实的,说你这个人为什么烦恼那么重都不改变呢?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因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说这个人为什么那么我慢呢?我的个性就是我慢,没办法改变,这个慢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改变的。这个就是遍计执,认为这一念的心的善恶是有自我的,不是因缘有,是自性有,这个就是遍计执。那么不管是善、不管是恶,这当中有一个非善非恶、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本性,自性清净心,那个就是圆成实性。所以个三性完全是依止我们的心安立的,就是在发明我们内心的三种状态。

先讲到这里,其他的观念我们再用附表来解释会更详细,有问题可以讨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它后面会讲,我们先看三十面,这个地方讲“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这个“此诸法胜义”就是前面的圆成实性,它就是真如。这个理论我们看看今天会不会讲到,后面会讲到,它就是真如。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在《唯识学》的真如是没有明了性,它是一个二空的理性,所以它不能受熏。天台宗的真如是可以受熏,我们待会还会再提一下。不过这个地方是这样,自性清净心,天台宗跟唯识宗,对真如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天台宗认为这个真如理,真如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就是说它受熏,真如受熏,因为它有明了性就能受熏。

那唯识宗认为这个真如是一个我空法性,是存在法界的一个道理。当然我们这一念分别心跟这个道理相应了以后,就圆满成佛。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没有证得真如理之前,我们没有自性清净心,它不能普遍在每一个众生的心识当中,所以有等于没有。所以唯识宗的真如不能受熏,唯识宗谁受熏?阿赖耶受熏。就是你的阿赖耶识跟真如理相应了,阿赖耶识就变成无垢识;但是你没有跟它相应,你永远就是阿赖耶。

但天台宗的思想不是这样,天台宗,我虽业障凡夫,何期自性本自清静,当下。所以天台宗的真如,就普遍的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意思。但是唯识宗不明显讲这个观念,说这个真如理是有,但是你不证得就等于没有,你还是活在阿赖耶这个生灭当中。所以唯识宗的真如是比较清高,这个真如理性不受熏,它不能跟那些杂染法混合在一起的,不可以,所以唯识宗的真如是不受熏的,你要证到它,要破执才能把它开展出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你讲自性清净心也对,但是它不强调本具,就是佛才有。唯识宗认为这个圆成实性,要初地以上的圣人才能够开展出来。但天台宗讲自性清净心是每一个众生都有,它有性具的观念。不过,唯识宗很少用自性清净心,因为清净心就是有明了性,那个心就是有了别性。唯识宗的这个真如理是一个道理,它是一个理性,一个存在法界的一个道理。它是一个法,不是一个心,只是一个法,你一定要跟那个法相应了以后,这个法才会对你产生作用。但是天台宗这个真如它本身就是你这一念心安立,你这一念心就是真如。

这个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是这样子,我待会还会再提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