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八,附表第十八,就是第三十七面,三性观法。
唯识学安立诸法三性,主要的是在修止观用的,就是从三性的观察来返妄归真。从遍计执而恢复到圆成实和依他起,叫返妄归真。在这当中,我们解释一下唯识的观法。这以下的唯识的观法,是通于资粮位、加行位、乃至于通达位,三位都是这样观法,都是以这样的无分别智来修止观。我们看第一段,总标三性差别,先把这个三性的差别解释一下。
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一)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唯识宗修止观是一种慧,当然这当中要有禅定的帮助,但是主要还是以慧。这个妙慧,妙者清净无漏,它是清净无漏不可思议,叫做妙。这个智慧怎么有呢?它的生起有三个次第,就是闻、思、修,三个次第。
一、闻慧:我们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叫做闻慧。这样子,心中有一个正见。但这个时候的正见是薄弱的,遇到恶因缘还会退转。
二、思慧:进一步到思慧,就是我们把所听闻的法义如理地思惟,心中有一种很坚定的胜解,能够断疑生信。这个时候的思慧就有调伏烦恼的功能,有一点点调伏烦恼,也不是容易能够退转了,思慧就是比闻慧更加地坚定了。
三、修慧:这个修慧呢,前面的闻思都是一个散乱心,修慧就是要有禅定了。这个无漏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有禅定的帮助,你在禅定当中思惟我空法空,能够断惑证真,就是修慧,这个修慧就是有禅定。唯识宗的智慧是三个次第,这三个都是智慧。这当中开出来它的内涵,闻思修的内涵是什么呢?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这当中观察我们的一切因缘所生法,什么是因缘所生法呢?就是我们今生的果报——色心诸法。我们的根身、器世间这些色法,还有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这些色心诸法。这当中我们以三性来观察:
似空花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这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就像虚空当中出现了一个花,虚空是没有花的,但是因为有因缘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有毛病,就出现了花,来欺诳迷惑我们愚痴的凡夫,就叫依他起性。说我们从真如的理性来观察我空、法空,一切法是毕竟空。毕竟空怎么会有山河大地呢?怎么会有我们这个人的果报出现呢?就是我们过去有这个有漏的业力。造了一些业,无名缘行,行缘识。无明一发动以后造了业力,业力一熏习阿赖耶,就有果报体出现了。
但是这个果报体为什么是欺诳性呢?因为我们今生是一个人,下辈子可能做一个蚂蚁,这蚂蚁做完了可能做转轮圣王,就是它会变化。就像是虚空中的云,这个云一下子变成一个龙,一下子又变一条蛇,一下子变一个猪,这虚空的云对我们来说就是欺诳性。如果你是龙就永远是龙,这就没有欺诳性,不要有变化。
就像魔术师一个手帕,这个手帕一下子变出一个兔子,有恶业的因缘,手帕变成一个兔子,我们看起来就像一个真的兔子一样;它也可以变出一个很尊贵的人的相貌出来;也可以变出一个天,其实是就是一个手帕变来变去,这个就叫欺诳性。就是它那个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它就是会变化,有业力会有变化。但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谈到我们的执著这件事情,就是只讨论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诸法。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就变现各式各样的色心诸法,这叫做依他起性。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面对我们每一个果报,我们会觉得我们这一念心是如此得真实,外在的环境也如此得真实,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会消失掉,不知道。所以对于这样子执著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我来受用我今生所有的果报,这当中有一个“我”,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
小时候的我跟现在的我是一样,现在的我跟老了以后的我都是一样,我来受用这一切的境界,就有一个我,有一个法,那这表示这个虚空的花都是真实的。但是你安立这个“我”,安立这个“法”,其实性相都无,根本都没有。因为你这个我和法,当你死亡的时候,完全破坏掉了。下辈子你又有一个不同的思想、不同果报出现,那个“我”是觅之了不可得,这叫遍计所执性。
就是说你现在的“我”是依止一个人的思想安立的,当你下辈子做一个蚂蚁的时候,你的思想会有变化。我们讲这个报障,果报体对你有障碍。你今生在世界上学习很高很高的智慧,你变成一个蚂蚁的时候,那个蚂蚁的身心,你所有的智慧都不能显现,你只有一个蚂蚁的思想智慧而已。你今生所学习的都变成一个种子保留起来,这个报体会有障碍。
说你今生吃素吃得很好,你下辈子要变成一个蛇,照样吃肉。因为你这个果报体你就会让你有一种吃肉的**,这个果报体会障碍你,报障。可见得我们一个常住的我是不可得,就是业力会影响我们的色法、心法。但是我们不认为这样子,我们认为这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法,这就是遍计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我们观察依他起当中,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和真实的法是不可得,其实这个色法心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我们的色身老病死,我们的思想也会透过学习不断地变化。那么这样子就像虚空一样,这个是圆成实。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我们现在的情况,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活在遍计执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使令我们在不自主的情况之下已经落入遍计执了。我们看到绳子,没有看到绳子的真实相,我们都认为它是蛇。我们面对我们的身心,因为心中的名言分别,就认为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法,这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说“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现在我们的重点,应该从遍计执而悟入圆成实,这是个主题。
怎么悟入呢?我们看第二段,正明唯心识观。唯识学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后面讲到唯识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都是在修这个观法,就是修无分别智,破遍计执。观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先看第一段总说。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这个修行它是一切时、一切处。不过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在佛堂,先坐中修,先修止然后起观,观以后修止。在静中先栽培正念以后,再历缘对境修。意思就是说,这个修行要相续,不是一天只修十五分钟,其它都放逸,不是。这个是要长时间的串习,才能够有所成就,所以讲一切时、一切处。随着我们身口意所有的造作,我们应该怎么观察呢?
“应当观察,知唯是心”,这一切造作都是心中的分别才有的。“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乃至我们面对一切境界,若心住念。若心住念就是心住在所缘境上。当我们心去观察我们所缘境,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冤家或者是一个亲人,我们都应该观察这些都是“知唯是心”。这个冤家的体性,亲人的体性,都不是他自己能够生起的,是我的分别心安立的。“皆当察之”,这件事情都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安立的,不要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落入一种无记的昏沉或者掉举的攀缘,而不自觉之。经常保持正念,在唯识学什么叫正念呢?就“知唯是心”。这个是正修,这以下把它这个功能相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