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个地方讲到关键,就是这个遍计执。说我们每一个念头当中应该观察,随着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任何境界:攀缘一个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我们欢喜的境界,随顺我们心意的境界,违逆我们的境界,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观察它呢?“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逐者随顺,随顺前面的“知唯是心”的念头,彼念就是前念。这个前念就是怎么说呢?前念就是“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
我们面对一切境界,对这个境界安立很多的名言,哦,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冤家。但是这个冤家和朋友的性质不是外面自己生起的,不是从外境自己生起这样的性质,不是。这样的性质,我们看到这个冤家心中会起恐怖、苦恼,因为这个冤家的名言对我们是逼迫的;而这个亲人对我们来说是温馨的。
这两个:逼迫和温馨的性质是怎么生起的呢?不是外境自己生起,“知己内心自生想念”,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来恐怖自己,也是我们这个名言来安慰我们自己。这个外境的性质是我们的心安立的,不是说外境自己能够独立的生起性质,不是。“诸法不自生”,就这个意思,一切法自己不能决定它的性质。那么这个性质谁决定的呢?是我们的心来决定。
我之前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这个母亲比较喜欢小儿子,比较不喜欢大儿子。这一天她到寮房去,看这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一看,哎呀,这个大儿子手上拿一本书,打瞌睡。到了小儿子的寮房,看到小儿子拿一本书也在打瞌睡。这个时候父亲回来,父亲说这两个儿子今天用功情况怎么样呢?
这母亲就报告说,这个大儿子实在是非常得懈怠。怎么说呢?这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睡觉,平常要是没拿到书本没关系,一拿到书本就睡觉,懈怠。这小儿子怎么样呢?小儿子非常得精进,睡觉的时候还拿着书本,睡觉的时候还不肯把书本放下去,他已经是睡觉,但是他还是手上还拿着书本。
这件事情我们看,这个母亲这一念分别心,他把这个大儿子的体性安立做懈怠,但这个懈怠体性是怎么来?她大儿子本身自己不能生起懈怠的体性,是她的名言。那么这个小儿子安立精进的体性是怎么来的?也是她的名言。
从唯识的角度认为,我们心中的名言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在发动名言的时候有无明——我执法执。一定会带动我执法执,我们心中的遍计执的太坚固了。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是认为,我们一开始修唯识观,要破除遍计执,就是你一开始要完全否定你的名言。就像买一个电脑,这个电脑有病毒,通通不要用,全部洗掉,然后再重新安立新的名言。你看唯识学后面它观法就是这样,就是你动一个念头,你告诉你这是我的名言,这只是我的名言而已,这件事情跟实际的情况不符合。
比如说我现在在想某一个人,他怎么怎么的,当然我们忘失正念的时候又落入遍计执了,他怎么样怎么样,他要对我怎么怎么的。但是我们正忆念提起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其实,事情根本不是这样子,那怎么会这样子呢?你自己生起的名言,那是你的名言而已嘛。离开了名言,一切法是一个如的境界,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哪有你心中所分别的懈怠、精进、好坏?都没有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观察,这一切的安立都是我们心中的名言而已,事情就是这样子而已。我们的名言就带动了我们的爱憎取舍,我们的无明,就使令我们会相续地造业下去。这个地方怎么办呢?怎么把这个生死的业力停止呢?就是你要停止你的名言。你心中的名言分别不停下来,你生命的相续不能停下来,不可以。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再看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说这世间上有很多很多的情况,有很多的性质,有长——这个是你的长处,这是你的短处,这个是个好人,这是坏人,这是是非、得失、衰利、有无。我们刚开始要不学习佛法,心中会对很多很多的事情,会安立很多很多的体性,这是好人,这是坏人,各式各样,无量诸想。但是这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这个境界本身是不能生起这样的性质,那么这样的性质是怎么来的呢?内心自己生起。
我也讲过一件事,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欢喜吃牛奶。那个时候对牛奶是安立很好的名言,就赞叹牛奶的功德,牛奶有各式各样的营养,能够滋润我的色身。后来我看《楞严经》,佛陀的意思他呵责牛奶,叫我们不要吃动物的所有的东西,不要结恶缘。这个时候我就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说这个牛奶很多很多的过失,从那一次以后,我一吃牛奶就拉肚子。
世界上的事情,这个力量,心力不可思议。因为你对牛奶已经安立不好的名言了,它的性质就是被你决定了,你吃下去就伤害你。说这个人,观一切人都是菩萨,这个人是菩萨,他示现好的来帮助我;这个人也是菩萨,示现恶因缘来帮助我。唉,你在所有境界里面都得到利益,因为你认为他们都是菩萨,菩萨当然对我是有帮助的。你说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怎么样,果然,你受到伤害了。其实,外境本身没有性质,它就是一个业力所显现的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受到伤害呢?我们被自己的名言伤害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万法唯识。我们自己伤害了自己,我们这念心也增上了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识的影像当中。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心中的影像,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然后你对每一个外境安立很多的名言。福报大的人,安立的名言都比较好,所以活得很快乐。因为他看到外境,这个人真是好,他也很好你也很好,都很好,所以他的法界,每一个人都是很好。
烦恼重刻薄的人,这个人也不对,他也不对。其实是你不对,因为这一切的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其实,境界本身不能讲话的,它不能决定它的性质。“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诸法的性质,它自己不能生起性质的,那么这个性质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自己的名言生起来的。所以,佛法意思,这些名言统统要全部洗掉,要破除。我们再往下看。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所以当我们入无分别智观的时候,会觉得这好坏长短,这些都是戏论的境界,远离戏论。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这一切法的性质是自己不能决定它自己的,谁来决定呢?是我们心中的想,就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而生起。离开了我们的名言,就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而有差别。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这个是结劝。说我们能够经常地知道这一切法的差别,这个人是好是坏,这是我的冤家,这是我的亲人,这些都是我的妄想、我的名言所安立的。其实,这个境界不是这样子,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子,没有一个真实的境界。说我们在绳子上看到,哎呀,这个是一条雨伞结,真是美啊。其实,它是一个绳子;有的人看到说,哎呀,这是一个龟壳花,也真是美。其实,它是一个绳子。雨伞节和龟壳花就是你在这个绳子上,自己生起的一个影像,而我们没有看到真实的绳子。
所以,“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其实外境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子。这样子我们就应该把妄念停下来。你妄念停下来,才能够把你的生死的业力,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个就是修习唯心识观。
这个意思,从唯识的角度,我们刚开始要“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要先消灭自己带有遍计执的名言,先要把这个消灭掉。这唯识的意思,一开始不希望你去分别假名、假相、假用,先不要分别。这个地方我们讲不分别,有些人就干脆无想,落入无想定,这也不对。意思是我们应该依止佛法的法义来思惟,依佛法的想来破我们过去的遍计执,依止名言来破名言。
因为佛法的名言它是清净法界相应,它把遍计执破掉以后,它自己会自动消失掉。后面会提到,虽然你“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是的,你刚开始是观察这都是你的名言,这些境界是不存在的,其实这也是个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随顺佛法真理的观察,等到你最后再观察的时候,这个名言它自动会消失掉,而不是说完全都不想。
所以我们看经典,有时候你要不能融通,会觉得很奇怪,佛陀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佛陀呵斥我们的妄想名言,因为一切的罪业、苦恼都是我们名言安立的,这是好、这是坏、这是各式各样。但是佛陀《观无量寿佛经》,他赞叹名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又赞叹我们在佛法界的这些名言。这就是对这个“想”善加利用,不是像外道,也不是像二乘,把这个想完全停下来。我们想要如理作意,来破除我们过去的不如理作意的名言。到最后这个如理作意的名言,能观察的智慧的名言也不可得,这个时候就入第一义谛了,是这样子。
好,我们再看第三,问答释疑。这当中是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的一个问答。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证得二空真如,要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才能够生起后得智来观依他起。这样子初心修观就应该直接观真如,这一切都是真如,就应该肯定。为什么开始要先观遍计执,要先否定,然后再观依他,再观圆成实性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答案。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