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唯识三十颂 > 第24集直解(第3页)

第24集直解(第3页)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讲藏通别三教,修止观都是先否定。当然圆教的天台止观一开始就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看天台宗的观法都是肯定的,“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我就是佛,我这一念心一念不生就如如佛。“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一这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但是在唯识的思想不是这样,它都是先破执。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真如理不在依他性外。因为真如理不在依他起外,初心若观真如,你一开始就观察这个法都是真如,那你一定肯定它。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就像一个虚空的东西,哦,这就是真如了,便成遍计执。

因为真如不是我们所观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心有所得,一开始就观察我这一念妄想就是真如。我们会想出一个像虚空的相貌出现,而认为这个虚空是真实的,这个时候就正式落入遍计执。因为什么?《成唯识论》讲出一个理由,真如非凡夫所缘的境界。那是圣人所攀缘的境界,不是凡夫所攀缘,因为凡夫有所得,我们不能够攀缘真如。所以你一开始就观真如,这个时候真如就变成遍计执。此情最不可救,这种情执是最麻烦。因为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的空理,正是你第六识所表现的相分。

说这个禅师,有一个禅师问一个老和尚说,到了劫末的时候有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劫火生起的时候,这个“常住真心”坏不坏?这老和尚说坏。说这为什么坏呢?因为你现在讲的这个常住真心,心中是有所得,有所得那就是遍计执,那就是要坏。就是说,我们凡夫一开始就观这一念心是真如,而不否定它,你应该观你这一念心是名言,是遍计执,先否定,然后再开显真如。你一开始就肯定你自己,那这个时候的空理正是遍计执,是你第六意识的相分,因为什么?以有所得故。这样子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

如果你这样一种恶取空,认为心中有一个空的相貌出现,你没有先破执,没有先把这个毒去掉,就直接肯定你这一念心是真如。这个时候你要不破戒,又不拨万行——又不破见,你最大的果报是生到无想天去。因为虚空是你所缘的相貌,这个时候你观察虚空,就把色法消失掉了,得到果报是无色界。因为我们今天成佛那个空是一个理性,不是一个相分,是一个道理,是一个真理,是一个离一切相的真理。你现在观到的这个空是一个相状,是你认为一个空的相状,这种相状正是无色界天的果报。

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如果你依止这个空的相貌,来拨无因果,破戒又破见,那么依止这样的罪业就到阿鼻地狱去了。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这个修学次第,你一开始要现前诸法,强观无实。这个强者,勉强自己。勉强自己观察这一切的性质,若我若法,都是我们的名言安立的,这个名言都是遍计执。我们刚开始“慎勿信汝意”,刚开始先不要相信你的思想,简单讲就是这样。你说这个人是怎么样,那个人是怎么样,他又怎么样,你又怎么样,在佛法这都是戏论,不真实。就是你没有看到诸法实相,这是你自己无明的爱憎取舍安立的,所以你要先否定自己的名言。等到你把名言否定以后,你就知道一切法其实就像镜子一样,就是他走过去他走过来,一切法就是一个影像的流动而已。这个时候知道如幻,你就悟入真实性了。悟入真实性就能够从体起用,观察依他起了。

你就能够去分别,哦,他今天会有富贵,过去有布施。你从空性里面又落到有相的境界开始分别。但是你这个时候的分别是如理地分别,这个人他会庄严,他有修忍辱,庄严从忍辱中来,富贵从布施中来。你在安立诸法的差别的时候,不带有你个人的思想,不带有个人思想,完全随顺因缘。他会对他怎么样,这一定有因缘,你完全没有自己的这个“我”在里面,没有,因为那个我被你拿掉了,被你洗掉了。就是说,你一开始先把自我的名言全部洗掉,然后从空性里面再出来,再来分别诸法相。这个时候的分别诸法相,都是随顺诸法实相,没有你自己的名言在里面,没有你自己的毒素在里面,都没有。

所以它为什么要先破遍计执,悟入圆成实性,然后圆成实性里面再见到依他起性?三性的次第是这样子安排的。你一开始就观圆成实性,你就肯定自我,这个时候你取到的真如正是遍计执。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一定要先学唯识再学天台。因为天台的法药都是肯定你自己,都是肯定的。我们一个有执著的人一肯定自己,刚好把这个自我变得很大,这个药变成毒药了。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相信有一个圆成实,但是下手一定先破执,这道次第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三十八页,补充讲表,怎么样?“皆当察知,知唯是心”。就是我们心住在所缘境的时候,“皆当察知”,察知什么呢?知道“知唯是心”,这一切都是我心中的名言分别。就是我们的思想要改造一下。我们心中对诸法的认识,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是善、这个是恶,这个是有漏、这是无漏,这是冤家、这是亲属,我们会做很多很多的分别,当然一个生死凡夫也难免。但是当我们要从凡位要入圣境,这个时候就必须把这样的戏论完全都洗掉。

你告诉自己其实这个都是我自己安立的,外面的境界它自己不能够生起这样的性质。那为什么会有性质呢?是“知唯是心”,其实就是我自己安立。我自己安立了性质来伤害我自己,我自己也安立了一些性质来帮助我自己。就是“自心取自心”,自己安立了境界来恐怖自己,也自己安立境界来帮助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变现。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取着一个空的体性。这个“恶”就是空是错误的,叫恶,邪恶。因为佛法讲空是安立在一切法无自性,而不是真的有一个空的相貌,那这个是遍计执。佛法讲空,这个空是一个理论。一个理论,不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一个虚空,其实这样子正是遍计执,一个有所得,是不是?佛法讲空是说,它是我们的因缘所生,唯识所现,它是因缘所生的,所以它本性是空,是悟到这样的道理。但是这个地方的“空”,是我们取着有一个空的相貌来依止,而这个空的相貌正是遍计执。在这个空当中,我们会以为没有因果,就很容易起邪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修止观都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刚开始在静中修都是独头意识。不过它历缘对境的时候,当然有些信息也是前五识接收到的,但是主要在修观都是第六意识。不过这个第六意识修观它是否定自己的,整个唯识学它刚开始是破执,让自己心中先存在一个没有名言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名言,跟禅定又不是相同。禅定是一种逃避的方式,我不去管你,你是什么样我不管你,我心中有一个所缘境,无分别住。但是你是怎么样我不管你,你的情况是怎么我不管你,他没有智慧观察。那是离开了境界,找一个所缘境安住下来。我不去分别你,我暂时不分别你,但这样子不能消灭无明。

这个时候是以观来破名言,就是说我观察这些就是我心中的名言安立的,而这个名言,有我的我执法执的无明在里面,所以我必须要消灭它。就像一个人他心中有毒药,有毒,要先把这个毒排掉,才能够吃补药。你是观察“知唯是心”,知道都是我自己心的分别。我为什么要自己创造一个不好的境界来伤害自己呢?没有必要。你以观的缘故,来停下你的分别心,以观而落入无分别,这是有智慧相应。

这个地方跟止就不一样了。“止”是外面情况怎么样我不管,我就是止,心中没有智慧,从止里面出来遇到境界,还是一样颠倒。但这个“观”是你很理智地知道它是什么情况,然后你无分别,你对它的相貌是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个是不一样,它是由观而进入无分别的,不是止而入无分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带相观空,资粮位、加行位都带相观空,要到通达位的时候才不是,“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在加行位的时候,我们看加行位的偈颂,三十三面加行位的菩萨,“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加行位的菩萨把一切的名言通通息灭了,但是他心中还有名言,但那个是佛法的名言。因为刚开始佛法先给他一个名言,他用这个名言把所有名言都破坏掉了。但是这时候心中还有名言,那么他以为这个名言就是唯识实性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他以这样的名言,把所有的名言通通破坏掉了,他以为他安住在这句话是唯识性。但是不是,“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心中还是有所得,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加行位了。

到最后连能观的智慧,再看这个下一段。你看三十五面,“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我们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连“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都不执著,连这一句的清净的名言都放掉的时候,就入了唯识实性了。心中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没有能所的对立,正式悟入唯识实性。

所以佛法的名言是最后才舍的,说这个船是什么时候舍?要过河了以后才不要船,不是刚开始就不需要船。我一刚开始都不要佛法的名言,那你怎么破其它的名言呢?说我一刚开始过河都不要船,你怎么到彼岸呢?佛陀刚开始给你一个名言,是要你破你其他的名言,然后你那个佛法的名言也可以舍掉了。就是这个船已经过了对岸,你这个船不要再背在身上了,放掉了。所以,到通达位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理接触是没有名言的,连佛法的名言都没有。“智都无所得”,你刚开始斩断名言那个智慧的名言都不可得,离一切的名言相了,那个才真正的安住在唯识实性。

不过,当然刚开始我们资粮位、加行位一定要有名言,否则你就是入无想定。佛法叫做乘,车乘。你从生死的此岸,一定要坐这个乘才能够到彼岸,但到了彼岸你就不要乘了,是的。你一开始就使令这念心完全无分别住,这样子是在一切苦恼境界里面找一个暂时的安乐处,等到你一出来以后照样的苦恼,这个三界火宅没有熄灭。因为你问题没有解决。那个心中的无明没有解决,你在整个无明当中暂时找一个房子住,但是你迟早要从房子出来,又遇到无明,还是被它系缚。你一定要依止佛法的智慧,把这个无明的黑暗全部息灭了。这个时候你那个能观的智慧也丢掉,就悟入了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了,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想”,观想和妄想就差别在这。一个妄想、一个观想;一个如理、一个不如理。“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一切的功德海也是由观想生。从唯识的角度,这个想是一个关键。你今天这个想依止的是过去的杂染的名言,你照样用过去的思考模式在思考,你还是继续地伤害你自己。如果你开始现在用佛法的名言来思考,这个时候就是返妄归真,妄想跟观想就差到这个地方。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是无想定,这叫依他起,这个是业力的关系。

就是由业力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我们有一个人的色心诸法,有很多很多的人跟我们接触,这都是依他起性。但是我们对依他起会安立很多的名言,就正是落了遍计执了,当我们对这些相状开始安立名言的时候,就是遍计执。我们不带名言的时候,就是依他起。但问题是我们一定会落入名言,所以我们必须以佛法的名言来破除我们旧有的名言,使令你自己保持在一个无分别智的状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