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一段是说明诸法三性的道理。这个诸法的三性,事实上就是在发明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三种体性,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段来加以认识。第一段是“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是第一段,发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是依他起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是说明圆成实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第四段,说明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我们简单的把它做一个复习。
一、依他起性。先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分别缘所生。这个“分别”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叫做分别,它有分别的功能。这样的分别在本论当中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属于杂染的分别,我们凡夫的八识,它的相互作用,能够显现六凡法界的依正诸法,这样子叫做染分的依他起。其次,这样的分别,也可以是依止清净的四智菩提,这种圣人的四智菩提的相互作用,它能够现出种种庄严的依正二报,这个是净分的依他起。
不管染分的、净分的依他起,都是由一念的心所变现,所以叫做分别缘所生。有各式各样的因缘,但是主要的还是心识的因缘。或者是杂染的心识,或者是清净的心识,就变现了这一切的色心诸法,这一切的色心诸法都叫做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古德讲出一句话来形容,说它是“无性似有”。它没有自性,无性;但是相似的存在,似有,如梦如幻。“无性似有”这个就是依他起的自性,就是无性但是似有,似有而无性。这就是依他起自性,它是这样安立的。
二、遍计所执性。其次我们看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由能遍计跟所遍计的和合。“由彼彼遍计”。这个能遍计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识的心识,所遍计的是“遍计种种物”,就是这一切杂染的、清净的依他起,都是所遍计的。这个遍计执是这样子,说我们第六意识的心识跟依他起一接触的时候,第六意识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名言,在这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会安立很多很多的我相法相。
以我相来说,有时候我们觉得“我”是很尊贵的,充满了自信;有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我”是非常的卑劣,对自己缺乏信心。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我”是充满了慈悲关怀;有时候会觉得我们这个“我”相是非常的孤僻,非常冷淡;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我”是很快乐,有时候很痛苦。所以这个“我”相有各式各样,叫做由彼彼遍计。这个彼彼就是种类很多很多,这个“我”相的相貌各式各样,各式各样会很多变化。
这个法相也是这样,我们跟一切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根据我们的名言,说这个是对的、这个是错的,这个是得、这个是失,这个是好、这个是坏。这当中的法相也是各式各样,有时候我们今天觉得这个事情是好,明天觉得这个事情不好,这个好和不好的体性都是我们名言安立的,叫做由彼彼遍计,都是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
这样的在一切依他起当中,我们依止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它“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就是遍计执,它的体性,从理智来观察是不存在的。就像是一个绳子,我们看到依他起的绳子以后,认为它是蛇。有时候我们觉得它是一个雨伞节,有时候觉得它是龟壳花,早上觉得是龟壳花,晚上觉得是雨伞节。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这些我相法相都是自性无所有。
事实上我们都看不到诸法的本来面目,只是活在我们自己的遍计执当中。我们所受用的,是自己的名言变现出来的我相法相,我们没有真实的去接触到依他起,并没有去受用到依他起。这个遍计执就是情有理无,在情感上是存在,但是在理智上来观察是不存在,情有理无。这个遍计执是这样子安立的,等于是我们心中的名言所变现的我相法相。
三、圆成实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圆成实是怎么安立的呢?圆成实是就着这个“彼”,依他起当中,我们能够远离前面的遍计执。这个圆成实是怎么能够显现出来呢?就是我们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心中能够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名言,这个时候圆成实就出现了。这个圆成实是一个道理,这个依他起是一个事相。这个圆成实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是随缘和不变这两个道理,一个是随缘,一个是不变。但是依他起是一种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它是一个事相的东西。这两个关系我们看下面就清楚了。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因“此”,此就是圆成实,这个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它们两个是非异,它们不离,不能离开,这个道理跟事相是不能离开的。但是可也不完全一样,非不异,不即;不即、不离。讲出一个譬喻,“如无常等性”。这个无常的道理是通一切法。
比如说我们讲杯子,这个杯子跟无常是非异、非不异。因为杯子它是无常当中的一个相状而已,杯子是一个自相,无常是通一切法的道理,无常跟杯子是非异非不异。就像是这个圆成实它是通一切法的道理,一切法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依他起是这样的道理当中,所表现的其中的一个事相。这个事相跟道理是非异非不异,就像无常跟一切法一样,它都是非异非不异,这个是说明它们的相互关系。
我们现在是活在遍计执,我们每一个人一动名言以后,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这怎么办呢?“非不见此彼”。我们一定要先见到了“此”——圆成实的道理,才能够去见到依他起的事相。就像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看到这个麻所编的一个绳子,认为是蛇。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受用的就是这个全部都是蛇,没有麻、也没有绳子存在。
那么我们要看到这个绳子和麻的本来面目,应该怎么办呢?第一个,要把这个绳子的相貌破掉,要把这个蛇的名言破掉。蛇的名言破掉以后,我们会看到它是麻,不是由肉做的蛇,它的本质是麻,一定是先看到了麻的本质。就是先看到了圆成实的道理,然后才看到它是个美妙的绳子。就是你一定是先破蛇的影像,见到了麻的本质,然后才进一步见到绳的相状。
所以说在开展诸法真实相,一定是先见到真理。先见到诸法的总相的真理,然后再见到诸法的别相的依他起性,它是这样子次第。所以讲,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这个地方等于是说出了修学的次第:先破执,证得道理,然后从道理当中,才能够了解各种差别的事相,是这样子。
好,这个等于是简单的把它复习了,我们看今天的偈颂,看二十八面,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这个地方外人又问难,说三性不离开心识,这个道理我已经同意了。但是世尊在一切的《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无自性,那么这个无自性又是怎么安立的呢?颂主就以两个来回答。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这个三性的安立是:“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这个三无性是就着三性而安立三无性,三无性的本身也不是究竟义。所以说“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佛陀是为了一切执著的众生,秘密的说一切法无性,这不是了义之说,所以叫密意。是针对某一类执著特别重的众生,他对三性产生执著,所以,佛陀安立了三无性的道理,是这样子的,
就是“一切法无性”是佛陀的方便说法。那么一切法无性到底有什么种类呢?这个无性的种类,有三种无性:初即相无性,这第一个;第二个、次无自然性;第三个、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这刚好是约着遍计执,安立了相无性;约着依他起,安立了无自然性;约着圆成实,安立了远离前面的所执我法性,叫做胜义无性。
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前意就是前面的偈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就是三无性的安立,是就着三自性安立的。因为某一类众生他对三种自性产生执著,所以佛陀在密意当中,针对这一类众生,来说有三无性的道理,来破除对三种自性的执著,这个不是了义的极谈。我们看第二段,就是怎么依止三性而安立三无性呢?这下面有次第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