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唯识三十颂 > 第26集直解(第1页)

第26集直解(第1页)

我们刚刚讲到真如,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我们应该要做两番的简别:第一番是要简别虚妄的遍计执。因为这个遍计执,我相法相的安立,是心中的名言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应该要简别虚妄。其次,要简别世俗的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是在某一种因缘下,出现的一种特别的个案。

道理是普遍在一切法上都通用的,所以真如它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谁把它创造出来的,不是,是佛陀他觉悟了这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圆成实性,它又比依他起性更殊胜,因为依他起是一种某种因缘下出现的一个法,或者是杂染法、或者是清净法,但是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真如理,我们凡夫和二乘人,都没有证到这个道理。

这怎么知道呢?我们凡夫只有随缘,没有不变。你做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你很快乐;你到三恶道的时候,你就很痛苦。所以我们是随缘,随顺快乐、痛苦的因缘而有变化,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有变化的,不是说不变的,有变化。所以我们跟真如理不相应,我们只是在随缘这一部分相应。随顺快乐的因缘、痛苦的因缘;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不好。就是随缘,我们的心是随缘的。

阿罗汉的心情是不变,众生在苦恼当中,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天上人快乐当中,他也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他安住在毕竟空当中,内心是不变的,不能有变化的。但是他没有随缘义,他不能够说是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像观世音菩萨那种大悲心的境界,他没有。所以阿罗汉他只有不变义,没有随缘的道理,没有,所以这两个也都是偏一边。

只有大智慧的佛陀这一念心,他能够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他的内心当中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了。这个叫做“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我们内心当中所应该追求的一个真实道理,是这个意思。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至少应该知道我们未来所追求的目标。说我们这一念心既然是生命的根本——万法唯识,那么我们这一念心应该要以什么道理做标准,才能够圆满成佛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要调的跟真如的道理完全一样。

不过这个意思是这样,这是一个圆满的目标。但是在次第上我们讲过,应该要先从不变下手,就是先破执,破名言。就是这个目标确认以后,我们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先做这个随缘不变的功夫,就是从假入空的功夫;然后起大悲心,再不变随缘。就是说我们在调这一念心的时候,也不妨是分两个次第,从唯识学的意思是分两个次第,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究竟的目标是要达到真如,所以叫做“即唯识实性”,是我们这一念心的真实体性。

这以下的唯识修行位次,它有很多很多的方便,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其实干什么呢?就是用这样的法门来调这一念心,使它契入真如,简单地讲就是这样。后面的五个阶位都是做这种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透过种种的方便,使令它解脱无明,而趋向于真如,就是做这个工作,而安排了五个阶位。

我们看,乙三、明唯识行位。

乙三、明唯识行位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前面所说唯识相的依他起和圆成实的性,怎么悟入呢?当然我们应该先悟入圆成实,再悟入依他起。先悟入唯识性,然后从唯识性当中,才开出清净的依他起。我们要悟入唯识的性,应该怎么悟入呢?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有提出了三个问:

一问“谁人悟入”?是什么人能够悟入唯识性?谁有资格?

二问“几位悟入”?就是这个修学的次第。

三问“如何悟入”?它的悟入的方法,修行的方法。问这个人是什么种性?它的次第是什么?它的方法是什么?这当中问了三个问。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当中等于是有三番的答,论文里面有三番的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这个种性,唯识学把众生的这一念心,这念了别性,安立了五种种性,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是声闻种性。这个声闻种性,就这个人所栽培的善根,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了,才能够回小向大。他这一条路是不能改变的,他成佛的过程一定要证得阿罗汉,定性声闻。第二个是缘觉种性。他一定要先证得缘觉。

第三个是菩萨种性。这个菩萨遇到任何因缘,不会退大取小。你说这个大乘非佛说,他的心“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不能动摇他。这种人他一定是直趋菩萨,直趋佛果,菩萨种性。

第四个是不定种性。这个人的种性是不决定,可能会退大取小,也可能会回小向大,不定种性。第五个是无性种性。这个无性种性,他只有人天的善根,没有出世间的善根。这五种种性。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这当中只有菩萨种性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菩萨当中又分成两种种性,这个每一个种性又两种种性,就是菩萨种性是怎么建立的呢?

第一个、本性住种——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这个是我们过去世无始劫的串习,他阿赖耶识当中有一种大乘无漏的善根。这个善根主要是约信心的善根,蕅祖的解释是这个意思,就是本性住种是偏重于在这个信心的善根。

第二个、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这个习所成,是偏向于智慧的善根。就是我们去听闻这种清净法界所流出的等流正法,佛陀的这清净的名言,生起智慧光明。习所成种性是偏重于在智慧这一部分。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就是说要悟入唯识实性,要有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以下就把这两种种性的差别,作一个表来解释。先看第一种情况。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内心当中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诸法实相,内心当中活在自己的我相、法相当中。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完全不懂,他只知道活在自己内心所安立的名言的我相法相。但是这个人既闻教已,内心跟清净正法一接触的时候,便速开悟。就把心中的这种我相法相完全否定掉了,开始随顺真如而运转。这种人是有佛法的善根,也有佛法的智慧,信心和善根,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这第一种人最圆满的,千年的冰山雪莲。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没有闻教的时候也是茫然不知。他听闻教了以后不能明白,智慧不够,老师讲了很多很多,他完全听不懂。但是深生渴仰,这个人难得,他听不懂,内心非常得好乐。这个是怎么回事呢?但有本性种子,未有熏习种子。这个人过去信心的善根栽培得特别强,跟大乘佛法的善根信心因缘结得深;智慧的栽培不够,不能够明白。但是深生渴仰,就是法师讲课,他每一堂都来听,说法师讲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他很想听,这种人也是有。怎么回事呢?就是有本性住种,没有习所成种。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说这个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是不知道,听到以后跟不闻完全相同。怎么说呢?绝不飡採,都无信乐。心中对这些法完全没有想要领纳受用的心,没有信心好乐。就这个人对大乘佛法,信心的善根也不够,闻思的智慧也不足,两个都没有,是这样子。

这个意思,本性住种是一个基础,一定有本性住种,才能够生起习所成种,一定有信心才有智慧,所以它的简别只有三种。但是你有本性住种,不一定有习所成种,有信心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一定要有信心做基础。

比如我们看十大愿王。前面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其实这个主要是在修皈依,修信心。我们礼敬诸佛,每天不断地拜佛,赞叹佛陀,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对佛陀做种种的供养。这个人能够成就大乘的本性住种,他以后生生世世不断地赞扬佛陀,听到大乘佛法会生欢喜心。能够进一步“请佛住世,请转法&bp;轮”,那就更殊胜了,能够从法义当中去闻思,就有习所成种,他以后不但是欢喜,还可以开悟。

我们回到讲义。这以下等于是说,谁能够成就唯识实性呢?谁能够悟入真如呢?必须要具足大乘的两个种性,缺一不可。你对于大乘佛法要有信心,还要有闻思的智慧;有闻思的智慧,还必须有信心。你才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是这个意思。这是回答“谁人悟入”,就是必须具足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种人就可以悟入。你看到大乘佛法非常好乐,而且你也能够从学习当中了解道理,这个人就能够悟入。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这个是答第二个问,就是几位悟入,就是五位。看蕅祖的注解。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是谁能够悟入呢?就是具足两种种性的大乘菩萨。

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方能悟入”,就是“具此二性方能悟入”,是答其如何悟入,就是这样子悟入的。

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几位悟入,就是五位,来征起下面的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